卖课收入腰斩,短视频造富神话破灭?

时间:2020-09-25 16:25:07       来源:公众号:创业最前线

毫无疑问的是,在短视频行业刚兴起时,率先抓住时代红利的创作者们的确贡献了不少造富神话。

如今随着入局者增加,单纯做营销号、靠流量变现的模式开始变得愈发困难。创作者们已经嗅到了行业风向的转变,他们的创作角度也纷纷从蹭热度、造爆款开始转向深度短视频内容的生产和输出。

那么,靠深度内容变现走得通吗?如何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过度依赖、打造创作者的私域流量池?本期「创业最前线」继续邀请了两位短视频创业者来分享他们的创作心经,告诉你短视频创业中不为人知的那些事儿。

曾人均产值40万,如今半年收入却同比腰斩

潘庆华 | 3年半 以头条、B站为创作主阵地

我原来是一名公立小学美术老师。

2010年当地搞了一场微视频大赛,我第一次尝试拍了MV视频参赛,结果获得了大赛特等奖。2011年,我又组织了一个20人左右的剧组,拍下自己的第一部微电影,这部几分钟的短视频作品也在当地拿了很多奖。

这些经历都让我萌发了做短视频的想法。2012年我选择从学校离职,做了自己的短视频小工作室。这个小工作室一开始主要承接企业片、宣传片和微电影等。

2016年我接触了黑马会等创业协会,随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独立有品牌的项目,通过自学积累知识直到2017年2月,我开启了我的第一次创业生涯,成立了摄影读书会。

2017年,我们的内容付费也开始从音频逐渐转为短视频方向。

不过,一开始就发现很难。那个时候绝大部分人都没有付费习惯,也几乎没有任何平台和工具可以支持短视频销售。私域流量平台存在各种问题,而公域流量平台限制又比较严重。更大的问题是,即使短视频做得很精致,发布后也只是一个流量,无法产生收益。此外,我们的成本也很高。

于是我们就自己做了一个类似微信端H5的小程序。为了搭建这个平台,我们投资了将近100万元。

10月份,我们用自己的小程序正式上线了四套摄影短视频课程。其中,每套课程最短包含20节,最长包含108节,每节时长为10-20分钟。

摄影短视频课程上线后,我们节选了课程中的一些精华部分发布在头条、B站等平台。我们也通过摄影器材展会等活动售卖课程,虽然效果不太好,但我们一直在坚持。

说实话,当时推广课程比较难。因为各大平台限制,它们不允许短视频出现二维码引流等行为。此外,我们做的短视频课程也有请外面的老师,但发现很难导流到我们自己的平台。

后来我们才意识到做小程序是一个巨大的坑,因为我们做了一个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但其实创业还是要保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2018年开始,我们就不再做任何别的东西,专心致志做内容。

下半年,我们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个人IP的打造上,很多主打课程都由我亲自剪辑。前十个月,我们虽然坚持做内容,但收益很低,一直是亏钱的状态。

直到10月份,我们积攒了一些私域流量,头条内容付费专栏也逐渐有了起色,我们便开始正向运转,趋于盈利。

为了推广短视频课程,我们几乎把线上线下渠道都尝试了个遍。

线上方面,我们曾尝试在快手发布短视频课程。但在发布几十条后,没人看或没有任何互动,这种类型在快手上可能不太受欢迎。而同样的内容发在抖音上,就能快速收获粉丝。

在平台选择上,我们做的是以短视频形式呈现的付费内容,所以我们其实最关心的仍然是它到底有多少知识,需要有人买短视频课程。要知道,内容付费最重视的还是内容本身的付费属性,它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它的流量属性。

而在线下,我花了一年时间跑了50个城市,通过帮厂家做线下宣讲,再顺势推广4套课程。截至目前,我们共上线了40套短视频课程,拥有十几万个人付费用户,在头条、抖音和B站上分别拥有40万、10万以及3万多粉丝。此外,我们日更至少一期,没有间断过,相当于每天能出一个10分钟的短视频。其他的花絮或产品评测,我们还在大量生产。

在摄影品类,我们在很多平台销量都是最大的。我们团队共5人,去年营收接近200万元。人均产生的价值量也接近40万元。

疫情初期,内容付费势头还好,大家宅在家没事就买课程学习。那段时间的收益是正常的,甚至有提高。但随着疫情的蔓延,我们也受到了很大打击。相比去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我们营收减少约一半。“剩一块钱的时候我肯定要买面包,不会买你的课程。”

虽然是线上,但实际上跟线下息息相关。因为我们的短视频课程是教人们在室外拍片,学了不能外出实践,这块自然就难以变现。因此,最近我们做的短视频课堂,则是如何帮他们摆脱这些困难。比如电商很火,但是大家不会拍,也出不去,我们就教他们拍静物、拍产品、拍服装及小商品等。

我们有一部分业务是纯线下内容,比如我直接带摄影团到青海拍摄。我们也会与全国经销商和器材销售商合作,它们可以卖我们的短视频课程,我们则会帮它们做一些服务。比如我们帮它们做电子商品书,它们在卖设备的时候顺便带我们一张卡。

我们现在已经联合了全国20多家的线下器材经销商,或线上像淘宝京东的经销商,它们也在同时推我们的内容,我们在推它们的产品,彼此做一些联合。

我认为现在做的其实就是出版的变种,线上出版的核心还是知识,但是载体和展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在疫情的逆势中,我们新增了跟更多老师的合作,比如线下课程、多平台联动等,同时还启动了新的分销系统、电商推荐、产品评测以及电子说明书等方案,让摄影读书会能够逆熵增长。

短视频创作更像手艺活,但仍要靠“短平快”引流

周斌(化名) | 6个月 以B站为创作主阵地

我大学所学专业是建筑设计,有一定的美术和视觉基础。2016年来到北京,因为自己从小就比较喜欢写东西,于是就加入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负责运营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个平台。由于原创文章写得比较多,做了一段时间运营,我就转偏向比较深度的内容。

坦白说,我选择短视频创业是深思熟虑的一个结果。

短视频创作更像手艺活,不是简单的找一个后期就能做的活。它要跟文字结合,做画面的时候,要求对内容有很深的理解,做内容的时候,又要求对画面有一些感觉。只有这样,最后出来的短视频作品在节奏感、画面感、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给读者带来价值等方面才会更好。

显然,相比文字,短视频创作门槛更高。这也就意味着,短视频创作赛道前期不会特别拥挤。而我在这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我之前接触的内容类型和写过的文章类型也都比较多,加上自己又比较喜欢短视频创作。

另外,我感觉大家在内容的阅读和信息的获取方面,都比以前都更“快餐”了,短时间内摄取更多信息的诉求也比较大。所以短视频是未来转型的一个方向,而且等5G普及后,内容形式势必会大量地往视频方向转。其实,一些图文自媒体已经开始转到了短视频领域,所以自己也想往这个方向去尝试。

所以,今年2月我就决定短视频创业。当然,我不是一个人创业,背后一直有一支不到10人的团队支持。我们会提前确定一个比较好的选题,由他们给我供文字稿,我再对稿子进行修改,转换成视频语言。后续配音、剪辑和品牌设计等基本都由我来完成。

初步搭完团队后,我就开始选平台和方向。因为我在之前公司已经试水过B站,发现相比其他内容平台,在B站发布的短视频的增长性要更好。同时,B站对内容方面的包容度较高。所以,我决定将B站作为短视频创作的主阵地。

当时我找到了一个方向是,把自己对后期的理解加入到视频里面。因为目前很多由文字转视频的博主或UP主并不是特别重视这块,他们都过于重视前期。如果我能把后期做得更高级一些,就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好的差异化竞争点。深入去做,再顺着往回推,那就是找我擅长的内容领域,最终确定为科技科普类栏目。

4个月之后,也就是今年6月,我们在B站发布了第一期短视频作品。我们几乎没有对这条短视频作品大幅推广,只是转发到朋友圈而已。因为我前期只是想通过冷启动测试一下平台对这个内容的反馈。

不过这条短视频作品的传播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三天之内就已经超过200次播放。因为我们的号是零粉丝,当时我的预期就不到100次播放量。没有基础粉丝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没有转发,而如果没有转发,这个量是上不来的。要知道,很多B站新人第一期短视频播放量也就几十次而已。

不过,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针对这些作品的反馈,也不是前期的选题能力、文案稿件的输出、素材来源以及后期能力,而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因为短视频创作周期很长,而且我们账号的定位是深度科技稿的视频化。与一般的一两千字稿相比,深度科技稿也有自身的劣势。

比如,深度稿的时效性不如普通稿,本身做短视频就是一个双倍的周期,前、后期再加强,同时深度稿又是普通稿的双倍周期,深度稿的制作时间将接近普通文字稿的3-4倍。

我很多在做短视频创业的朋友,劝我说前期做得重,不利于账号引流。我们当时也尝试找过一些运营手段,比如活动互动等方式。不过,后来发现唯一能快速奏效的方式就是加速短视频创作频率以及增加跟热点的速度。

因为账号调性不能变,所以我们打算发三期深度稿件视频后,就开新栏目。做那种短平快、能快速响应热点,快速观点输出的短视频作品,目的就是为了引流。要知道,这类栏目在B站很容易爆。一旦爆了,账号带粉的转化率比公众号还要高。

我之前给公司做了一条爆款短视频,它的长尾效应极其明显。那条短视频爆了之后,它会在某一个关键词的列表排在前面,两个月内,账号日均粉丝净增长都是原来的10-20倍。

更重要的是,B站还有一个复推机制,即只要有一条爆款短视频,平台隔一段时间又会将它往首页或频道首页推荐。此外,我们也会从拍摄到剪辑再做一番精简。

由于优化持续了很长时间,导致我们前几天才发布第二期短视频作品。

我们第三期短视频作品预计会在两周之内发布。之后开新栏目,基本会做到有热点就跟,最少是一周一更,届时我们也会大力推广。

关键词: 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