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个美国故事,但它对于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来说,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执笔/崔传刚
社交媒体公司脸书最近频频摆出一种不要“脸”的架势。
除了声称要全力进军“元宇宙”,因此把“脸书”这个名字改为“元”之外,最近还宣布将取消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删除数以十亿计的相关用户数据。
很多人为此拍手叫好,认为这是大公司对用户的退让和妥协。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与主动改名相比,取消人脸识别这个做法可能并不是脸书心甘情愿的。
早在10年前,脸书就开始使用人脸识别系统给用户的照片和视频打标签。这么多年下来,它不仅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用户照片数据库,其人脸识别技术也在此基础上变得更为强大和成熟。既然大家都坚信数据是“新的石油”,谁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未来,那么脸书势必也愿意在更长时间内免费占有这些资源。
但这些年来,伴随着用户的觉醒及自身丑闻频出,脸书也逐渐变成社会公众以及政府监管和司法机关的眼中钉,不断受到谴责、调查乃至罚款,这最终拖累脸书的市值,让它几乎已经变成硅谷的二流公司。所以,在内外交困之下,扎克伯格也只能改弦更张,以实现所谓利弊之间 “更为合理的平衡”。
但不管怎么说,脸书删除人脸识别系统的做法,可以算作是用户与大公司博弈过程中一次难得的胜利。这说明在持续的监管和监督之下,即便是再庞大的“怪兽”也都会认识到服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性,这些大公司也最终会认识到,通过一些主动行为来改善与用户的关系,照顾到公众和社会利益,也是一种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选择。
虽然这是个美国故事,但它对于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来说,也同样具有教育意义。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一些互联网公司茁壮成长,同样也积累了大量用户数据并且因此受益。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对新技术的使用,也同样有侵犯用户隐私及数据所有权之嫌,并且也已经引发用户的不满。这些公司也应该及早认识到公众的态度变化,并主动采取措施,以缓和企业与用户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当然,我们无法总是寄希望于企业自己规范自己。实际上,不管是脸书还是其他公司,他们改弦更张的最大原因,还是外界给予他们的压力,尤其是来自监管方面的重拳。因此,细化对各种新技术的监管,梳理清楚各方的权责关系,并且形成可以被企业遵循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才是解决问题最有力的方法。
实际上,企业也未必完全害怕监管,照顾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清晰监管,也往往是企业所需要的。
以人脸识别技术为例,脸书现在取消的只是人脸识别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也就是不再用这项技术给照片和视频打标签,但它并没有放弃对这项技术的掌握和研究,更没有保证以后再也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因为人脸识别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信息安全、分类以及协助视觉残障人士等方面,甚至已经成为某些信息场景下的必备,脸书以后要进军“元宇宙”,制造VR眼镜等等,更是可能要大量使用到这项技术。但在美国政府部门监管不够细化明确、用户又怒气冲天的背景之下,脸书确实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选择暂时不要“脸”。暂时性地保守甚至逃避,也是其他很多美国科技公司所面临的窘境。
用户的数据权利当然需要得到充分保护,但一些极端人士因噎废食的反技术言论,也不应该得到采纳。一项新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总是不免会带来值得担忧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例如机器的发明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同样会导致手工艺人的失业。互联网企业利用数据来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也必然伴生对数据归属权和使用权等问题的争执。所有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但必须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不是二选一,技术和隐私之间也不应该只有对立,这才是我们应对这些新生问题的最佳态度。
(作者是财经作家)
关键词: 支振锋:脸书不要“脸”是好事 人脸识别 美国_科技 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