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三大运营商发出公告,宣布正式推出单月流量不清零服务,10月1日起执行。至此,广大用户和媒体一直为之“奋斗”的“流量不清零运动”算是有了一个阶段性成果。之所以称“阶段性”是因为运营商们给出的方案和大家期盼的“永久不清零”还相去甚远,“两个月清一次零”这种折中性政策显然不能令公众满意。如果非要问意义何在,只能说,中国三大运营商合力贡献了一个划分“年”的全新时间单位——“清零”,即“一年=12个月=4个季度=11个清零”,而对于那些十分在意流量的用户而言,今后每年无形之中就少了一个“月”。
调侃归调侃,对于这次单月流量不清零的“滚存”政策,究竟用户能获利几何?运营商又会受到什么影响?我们还是有必要仔细思考一下的。首先是用户,正如得到消息后大家反馈的那样,手机流量两月清一次零能够给用户带来的益处其实非常少。一般而言,对于每月流量使用情况比较稳定的用户,无论是用不完还是用超了,清不清零基本没有影响,而对于每月流量使用不稳定的用户而言,目前的“滚存”政策则能带来一些益处,但也止于“一些”,因为当用户某个月需要使用较多流量时,上个月未必会有结余,因而这项政策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才能体现出它对用户的价值。我们最伤脑筋的,依然是“每个月流量都不够用怎么办”。
对运营商而言,流量两月清零对他们的收入会有影响吗?答案肯定是有的,首先实时计费、余额管理等多套系统改造和多个版本软件上线测试就要耗费一定的成本,此外,新方案的推出也必然降低用户追加每月套餐外流量包的概率,特别是联通和电信利润较低,流量业务占比较高,当月不清零可能会对利润收入造成消极影响。
综合来看,用“吃力不讨好”来形容运营商本次单月流量不清零的政策一点不为过。用户的真实需求是“提速降费”,是希望流量资费能够降下来,套餐内和套餐外的定价能够保持一致性,而现在的这个“滚存政策”,实在是有些隔靴搔痒。那是不是“流量不清零”的思路就不可取呢?也不是。虽然国际上采用不清零方案的运营商很少,同时流量作为一种服务,其有别于商品的属性也注定很难做到永不清零,但“流量资产化”应该也是可以作为一种发展的方向的。就目前而言,两个月清一次零或许比较短,那么一年呢?更极端一些,永久呢?当然,我们先不争“永久”,就谈如果运营商推出流量一年清一次的服务,也未必不是一副好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流量一年清一次零,和做到真正的降低资费实际区别已经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流量较多的套餐,只要稍加注意,就会有比较大的机会积累很多套餐内流量。而我们知道,用户抱怨最多的并不是套餐内资费,而是套餐外流量资费实在太高了。
流量一年一清,对运营商而言,短期内可能要承受较大的利润损失,但如果能够将这副牌玩好,同样也可获得长远的收益。
首先应该看到由于清零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套餐内流量积攒的机会大大增加,虽然善于计算的用户追加流量加油包和使用高流量套餐的机会会大大减小,但同时他们也不会觉得亏了,在流量使用方面便可能不想过去那样小心翼翼,例如当流量积累足够时用4G看个小视频还是可以的,在过去恐怕没多少用户敢这样。这就是用户使用流量习惯的改变,一旦这种改变被激活,用户对流量的使用频率就会逐渐增加。虽然剩余流量会造成额外的成本,但哪个运营商不愿意看到用户对流量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呢?
另一方面,在用户使用习惯被改变的时候,运营商和内容商合作营销的玩法会更加丰富可行,目的就是尽可能让用户消耗掉剩余的那部分流量,例如和视频内容提供商推出某某直播的4G流量优惠套餐,相信这对那些身在没有WiFi场合而又想第一时间观看直播的用户会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还有一点,由于运营商和内容商合作营销,运营商的收入也会有一部份来自内容商的IDC移动宽带服务费,而内容提供商为了消耗用户的剩余流量,定会使出吃奶的力气,在IDC带宽接入端,用户消耗的流量就是内容商要提供给运营商的成本,这将形成一个良性的收入机制。
只要愿意挖掘,这个过程中运营商可玩的牌还有很多,可能说着简单,实行很难,但继续推行目前的方案,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由此来看,10月1日将执行的流量单月不清零方案本质上倒也并非没有抓住消费者的痛点,而是两个月的“量变”真的太少,没有实现政策上的“质变”,所以有人说,流量不清零只能算是“提速降费”道路上的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发展到一年、两年甚至永久不清零,就说明我们已经无限接近“提速降费”的最初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