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和往常一样边看新闻边整理每天的日报,一条“还记得夏新吗?如今1万元能买它近半股权”的新闻映入眼帘:
7月底,夏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夏新)49.215%股权被挂牌转让,出让方是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九洲集团)全资子公司四川九洲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九洲创投)。
随着国内手机市场不断有新人涌入,也有一批手机厂商逐渐失去生气,黯然退场。夏新出售股权,这是今年继大可乐、百加倒闭,天语、斐讯裁员之后,又一轰动手机圈的大事件。
不过令人叹息的是,7年前,九州集团联合几家资方以1.35亿元竞买下夏新品牌和夏新手机技术及开发研制等资产,如今这49.215%股权挂牌价仅为1万元。
1
思绪拉回到十几年前,国产手机的历史上,曾留有夏新的江湖传说。
那时候夏新还叫厦新,1981年成立,1997年在上交所上市。从做VCD和DVD起家,到巨资投入无绳电话失利,后来转战手机行业,并迅速成名。
2002年,夏新、波导等国产手机的火热程度堪比今天的华为、小米,其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70%。也就是在那一年,夏新凭借一部“会跳舞的手机”拿下单款手机盈利超过8亿元的辉煌成绩。2003年,新的中文标识“夏新”替代“厦新”,之后到2005年达到鼎盛时期,品牌价值达到70.62亿元,邀请当时风头正劲的“超女”冠军李宇春代言。2006年,夏新品牌估值高达74.86亿元,成为行业内的翘楚。
2006年4月,据夏新2005年度报告显示,夏新手机2005年共实现销售收入48.09亿元,同比减少4.85%,净利润为-6.58亿元。从被ST(股市对亏损公司的标识)到盈利,从盈利再到亏损,巅峰过后,夏新开始连续三年巨额亏损,并在2009年破产重整,被象屿股份借壳上市。
进入3G时代,联想移动原掌门刘军1.35亿元接盘夏新手机,随后几年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夏新开始转型智能手机,并在2012年与360合作推出特供机大V,2013年继续延续大V系列,曾名噪一时。但从2014开始彻底滑坡,鲜有作为,倒闭传言不时流出。
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这传说的主角已似流星陨落。破产重整、退市、团队离开、股东撤资、停产放假……夏新再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已是今年年初,一纸夏新停产放假的通知书流传出来,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夏新存货积压资金无法流转,再加上股东不再投入,所以停工不再生产,越产越亏。
1月8日,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微博爆料,夏新手机关门歇业“夏新去年下半年就很难做了”;5月份,王艳辉再透露称,3月底夏新和在职员工签署《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确定5月23日之前把3月份工资和赔偿金一起发。
不管这些消息是实情还是谣言,但能确认的是,市面上已无夏新手机新品,夏新正以沧桑之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2
“当初收购对夏新品牌和所在行业还是有憧憬的,但原来的团队撤出,因产业存在跨度,九洲也没有运营下去的资源。”近日,一位九洲集团资管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接盘方能够有能力解决夏新债务和运营问题,能够保住夏新。”
曾经的夏新手机,是市场上令人青睐的产品,但辉煌的过去似乎已沉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早在2014年,官方网站就已停止更新,而夏新迟迟没有发布官方消息回应。其官网“新机展示”最新一款为2014年6月上市的3G手机A918T,此后再无新品发布。据科技媒体报道,即使此前有新品发布,2012年、2013年“全年出货量不足百万部”。
在《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到,2013年夏新净利润306万元,自2014年起便不再盈利,2016年1~4月净利润亏损1亿元,营业收入仅170万元。截至挂牌日,与夏新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仅剩11人。
据挂牌信息显示,以今年4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夏新资产总计的账面价值3247万元,评估价值减值到2981万元,负债6498万元。虽然挂牌价1万元,但九洲集团提出一项转让股权的前提条件,即受让方需替夏新子公司向九洲集团偿还858万元的债务。
至于目前夏新品牌价值几何,相关人士称,夏新没有产品支撑,估价方面不好去评断,而重新塑造一个品牌形象,成本无疑会很高,且需要一个较长的沉淀期。
面对业务的递减、巨额的债务、员工的流失等问题,夏新只好再次走上“卖身”的道路,此时,其控股权正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里被“甩卖”。
虽然卖身价格已经低到尘埃,但是据了解,目前接盘方仍然没有眉目。昔日手机界明星夏新资不抵债,如今已成为无人问津的“包袱”,引来市场一片唏嘘!
3
在不少人的记忆当中,夏新手机曾是国产手机中的佼佼者,尤其是2002年推出一款经典机型——夏新A8,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凭借A8的市场表现,夏新创造了“一款手机盘活一家企业”的神话,2003年5月摘掉戴了两年之久的“ST”帽子。而在2003年以前,以夏新、波导、TCL等品牌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因为其价格低、渠道广、机型新等优势,占据了内地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在A8辉煌之后的整整两年,夏新一直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支撑点。A8之后,夏新力图延续奇迹:A6、A80、A9、A90……市场的反应却远没有夏新预期那样兴奋。更糟糕的是,2004年洋品牌纷纷放下身段,通过渠道下沉,进军中低端手机市场,和国产手机展开贴身肉搏。受国际厂商挤压的国产手机厂商被迫陷入惨烈的价格大战,一直不轻易降价的夏新也不能独善其身。
情急之下,夏新开始了2005年的突围之战。以7位数人民币价格聘请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为形象代言人,营销手段花样翻新,但市场表现却每况愈下。从借力“超女”到布局3G,3G手机的呼声大多来自欧美的老牌制造商们,国产手机商更多是在默默观战,而夏新在3G手机研发上投入大把的真金白银。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是由于新产业领域仍处于投入期,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盈利,对于业绩亏损的夏新来说,反而加重了企业的经营困难。
而彼时夏新的对手不仅来自波导、TCL、科健、海尔等国内品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洋品牌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大,甚至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夏新不仅要将主要的物力和精力投入中高端市场和国外厂商竞争,更要生产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精品手机,同时在两条线上作战,对于实力并不雄厚的夏新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
2005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节节败退,当年集体出现亏损。其中夏新手机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0%,继续亏损;曾是内地手机阵营旗帜的波导,也报亏约2亿元;TCL手机业务上的亏损,更是高达20亿港元。据一家国内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缩水了31%左右。
从那以后,国产手机便一蹶不振,曾经风光无限的上市公司波导、夏新等,纷纷被戴上“ST”的帽子,濒临退市。
4
对于国产手机厂商而言,夏新电子的陨落一定是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个。从亏损到赚得满钵而归,再到巨额亏损、资不抵债,执掌主帅从李晓忠、卢振宇再到刘志军……夏新的衰落暗合了国产手机的兴衰脉络,也是国产手机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广告语让波导打响了品牌,波导曾经连续六年是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在2003年,波导手机销量突破1000万部,超过摩托罗拉、诺基亚,成为当时手机市场的冠军。而在2006年之后,波导却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份额迅速萎缩到不足1%。时至今日,曾经的“国产手机第一品牌”波导尽管还没有正式退出手机市场,但已经沦为三线小品牌。
2001年,首信推出自有品牌手机,凭借低价彩屏手机在当年迅速打响品牌,在国内掀起了彩屏手机的潮流。不过,2004年开始,首信手机业务开始急剧下滑,此后很少能再看到首信手机的广告,2006年,首信又重拾手机业务,不过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后来的首信S718在老人机市场持续走红,甚至还出现山寨机仿冒。
科健成立于1984年,1998年成功推出第一款国产GSM手机。作为第一代国产手机代表,科健曾抢占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由于早期与三电子合作,使得科健一度成为国内含金量最高的品牌。在2002年,鼎盛时期的科健曾出资百万英镑赞助英超球队,成为首家与英超联赛合作的本土企业。2005年,科健手机逐渐从消费电子市场退出,昔日的科健股份已经沦为一家空壳公司。
熊猫手机曾经是2002年CCTV的广告“标王”,并花重金请当红影视巨星梁朝伟担任熊猫手机的形象代言人。不过,这样的营销大动作,熊猫手机并没有持续多久,2005年开始淡出手机市场。此后,2005年手机业务剥离。CEC重组熊猫电子,成立中电熊猫,涉足液晶面板等上游产业。在去年,又杀回家电市场,推出熊猫品牌的电视产品。
回顾第一代国产手机品牌的发展史,都是从2000年左右迅速崛起,而到2005年后又迅速衰落甚至消失。究其原因是因为:消费者选购手机以功能为驱使,而国产手机大多数功能相似,而诺基亚、三星等品牌有核心技术优势,在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并且质量也有保证,所以,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跑赢了众多国产手机品牌。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年初时,中国的手机品牌有540多家,到2014年末,140家已经消失,2015年已经低于100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行业竞争愈加激烈,夏新、波导、熊猫、TCL、天语等曾有过辉煌的第一代国产手机品牌,早已纷纷转型、倒闭、销声匿迹,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目前,次新品牌大可乐、百加倒闭,天语、斐讯陷入“裁员”风波。
国产手机前景不容乐观,某权威机构《2015国产手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华为、小米、中兴、OPPO和vivo为国产手机品牌出货量前五名。目前,除了华为手机宣布过1亿销售量外,小米、联想、中兴等品牌出货量差强人意。尽管国产品牌出货量占据国内手机市场80%以上,但除华为少数企业外,行业整体仍处于低利润水平。
此前,华为终端CEO余承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手机市场上很多企业在消失,手机市场也如同大飞机市场一样从分散走向垄断,我始终认为未来3到5年中国大部分手机企业会消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