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用团油,不当冤大头。”
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在社区电梯反复播放,的确为团油APP拉满了营销效果,曾经你有没有被洗过脑?
不过,最近这款不让用户当冤大头的APP,在一月内连遭三次行政处罚。
据相关行政处罚通告公示的详情显示,9月22日,团油APP遭到两次行政处罚,具体原因是APP内设置的评价规则与标签,在经历三次更新后仍缺失对应的中评和差评选项。
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对APP内相关产品和服务表达真实评价和反映相关问题。这一行为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被分别罚款30万和50万元。
20天后的10月12日,团油APP又因其活动“满100返100”的加油金无法全额提现,APP内的优惠油价与加油站实际油价不符等情况,涉嫌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而遭到行政处罚,并罚款40万元。
连遭处罚,屡陷争议,背后暴露也许是团油APP的市场信任和发展危机。
虚假宣传,屡罚不止
这并不是团油第一次被“点名”,早在此前,团油就屡次被媒体曝光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
此前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本次遭处罚的相关问题也已被团油APP用户多次投诉,仅2021年10月,团油APP就被用户投诉了70余条。
除缺少差评,油价不符等被监管部门问责的问题以外,相关投诉显示团油APP还存在自动续费扣款,未经允许扣掉加油站的结算金额,以及大规模刷单各种问题。
2021年7月19日,工信部官网公示了2021年第六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通报”。在未完成整改的APP名单日常购物类中,团油APP因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而赫然在列。
去年10月,工信部就曾发布通报团油APP涉嫌强制、频繁、过渡索取权限。2020年5月,《每日经济新闻》曾以题为《加油站商家投诉遭“绑架”,团油APP被指刷单冲业绩》的报道,曝光团油APP的刷单冲业绩行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英国经济学家托约登宁所说的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逐利,为了眼前利,就顾不得身后身。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里的寡头企业习惯了野蛮生长,当面对监管风暴来袭时,小惩大诫恐怕难以引起重视。
疯狂扩张,何去何从
团油背后的资本是谁?
根据团油官方App相关协议介绍,“能链团油”是能链集团即车主邦旗下运营服务主体的统称。
能链集团成立于2016年,集团创始人与法定代表人为戴震,是能源新零售平台,旗下有团油、快电、能链云等。
合作企业有壳牌、特来电、嘀嗒出行、建设银行等。在被处罚前,团油所属的母公司能链科技刚刚完成了20亿元的E轮战略融资。
平台方大量烧钱,晓以小惠占领市场,最终获取流量,谋取利润,这种“老套”的商业模式,多年来似乎屡试不爽。
团油APP实际上,是将此前许多互联网公司烧钱补贴的战术搬到了加油市场上,但加油市场的消费场景相对固定,也无法进一步拓展规模和开发周边消费,这和此前OFO,小蓝等折戟的共享单车市场颇为相似。
但团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近两年仍旧在大规模融资并疯狂扩张,这或许导致团油及其所属的能链科技在资金上也出现一定问题。
难怪滚雪球般不停融资下,团油两头通吃——一面让民营加油站商家让利惠客,一面诱导消费,用户却薅不到羊毛,两方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冤大头”。
团油背后的能链野心远不只是加油业务,对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全方位掌控,或许才是其真正的目标。
但石油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定价权和话语权绝非资本所能染指,而凭一己之力撬动能源数字化事业无异蚍蜉撼树。
随着监管收紧,反垄断的大棒砸来,“后浪”们再想复制美团模式,并没有那么容易。
如果不能尽快回应用户和市场的呼声,避免重蹈覆辙,当资本热潮退去,补贴优势不再,未来团油APP的发展,恐怕会更为艰难。
关键词: 团油APP一月三遭行政处罚 因虚假宣传屡陷争议 团油 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