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两次冲击上市失败,难以约束的顺风车司机正在拖垮嘀嗒出行!

时间:2022-04-12 19:49:52       来源:腾讯网

据港交所披露,嘀嗒出行于2021年4月13日二次递交的招股书文件已经失效,这意味着嘀嗒冲击IPO再次以失败告终。

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欲抢跑“中国共享出行第一股”。但半年之后,其递交的上市申请显示失效。当时嘀嗒出行回应称,“交表后6个月更新上市申请资料是正常程序,具体更新时间以港交所公告为准。”

2021年4月13日,嘀嗒出行递交更新后的招股书,港交所仍未予通过。有消息称,这可能与其在部分城市落地网约车服务的牌照问题有关,但嘀嗒出行未就该消息进行回应。

据悉,自首次递交招股书后,嘀嗒出行便因业务单一、安全合规等问题备受质疑。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嘀嗒出行二次IPO失利似乎并不意外,也未引起太多关注,要重新吸引资本市场注意,嘀嗒出行亟需新故事。

司乘矛盾突出

司乘矛盾一直是网约车平台难以规避的问题,尤其在司乘安全方面,部分事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乘客的人身安全。人们一边祈祷每一次出行愉快,一边不得不从残酷的现实中承认这只是个美好的幻想。

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显示,在其顺风车业务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类司乘安全时间也在增长。018年、2019年和2020年,嘀嗒出行促成的顺风车搭乘过程中的汽车事故数量分别为27宗、216宗和419宗,每百万次促成的顺风车搭乘则分别发生约0.6宗、1.7宗和6.1宗汽车事故。

具体到各类事件中,威胁到乘客人身安全的不在少数,2019年,某乘客被嘀嗒出行顺风车司机持刀砍伤,同年9月,深圳市某乘客在使用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时遭到司机猥亵,且该司机并无营运资质。2021年8月中旬,另一位嘀嗒出行平台用户在乘坐嘀嗒顺风车时因与司机产生纠纷,遭到司机持棍威胁,该事后续也被当地相关部门通报;同年11月,一位上海女乘客在社交媒体发长文控诉嘀嗒出行平台存在安全隐患,表示因嘀嗒平台司机疑似存在包括跨平台拉客及辱骂乘客等行为,最终导致该乘客选择跳车。

除此之外,顺风车司机无故取消订单、违规跨平台接单,也让消费者对嘀嗒出行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被司机取消订单,甚至有司机过了约定时间不到也不取消订单,导致乘客无法取消订单也联系不上车主。

违规跨平台接单也是常有的事,有网友投诉,司机多订单接人,本应1个小时到的车程开了3个多小时,人工客服形同虚设。还有网友表示,已经不止一次坐嘀嗒顺风车遇到司机多平台接单了,每次都要在车上坐一个多小时绕来绕去接完客后才出发。

值得一提的是,嘀嗒出行司机违规跨平台接单早已引起争议,2021年11月16日晚间,一位嘀嗒乘客网络发文称,因嘀嗒出行网约车司机违规跨平台接单,她从“嘀嗒网约车上跳车”。该乘客认为这是拼车乱象,但嘀嗒出行表示该乘客乘坐的是顺风车,在顺风车模式中,嘀嗒允许乘客拼车,并会在拼单成功后返给乘客一部分资金。

这直接反映出顺风车场景中司乘冲突的根本原因。在快车、专车场景中,司机需要保持信用度与好评度来持续接单,所以司机需要用良好的服务态度来维持自己的信用评级,但顺风车司机并不是专业服务乘客的,他们并不会以服务心态顺着乘客,因此一旦双方观点相悖,就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冲突。

另外,在C2C模式下,司乘双方很容易达成私下交易,司机绕过平台接单,避开平台监管,也就意味着不可控的风险。

无支付牌照,涉预支付争议

作为国内顺风车业务领域的龙头企业,嘀嗒出行在2021年经历了两度上市不成的尴尬。

这对于已经4年未获新融资的嘀嗒出行来说,无疑是最为糟糕的消息。

或许是急需新故事,2022年之初,嘀嗒出现便官宣了品牌升级,名曰“另一种出行方式”。

不过,升级中的嘀嗒出行,却迎来了争议。

据悉,嘀嗒出行在未持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却频频利用预支付模式来留置乘客的结算资金。

缺钱的嘀嗒出行,打出了金融险招。

近日,有消费者爆料,其通过嘀嗒出行乘坐顺风车,资金流向显示收款方竟然为嘀嗒出行自身平台账户。

据悉,该消费者登录嘀嗒出行App后,选定目的地、出行时间,便可以提前预付车费。支付成功后交易页面显示,收款商户全称为嘀嗒出行公司主体——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此外,有平台司机称,消费者在嘀嗒出行平台预支付费用,若未点击到达,资金会在平台在24小时内结算至司机账户。且结算后的车费全部留存在司机的嘀嗒账户,要想使用需进一步绑定银行卡,申请了才能提现,而且一天只能提一次。

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预付款全部流向了嘀嗒出行的主体账户,而结算资金也会在该账户留置一段时间,平台司机提现也需要一定的流程和限制。

这种预支付模式和结算资金流向,引发了消费者和业内的质疑。

据了解,嘀嗒出行并未持有支付牌照。

虽然嘀嗒出行方面表示,所有订单的款项直接进入合作第三方托管银行的资金监管账户,所有清算都是在第三方托管银行的用户虚拟账户之间完成。但是,根据账单详情及交易流水显示,收款方实际上就是嘀嗒出行的主体公司。

资金在平台账户留置,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资金被平台或者其财务人员挪用以、已经资金被黑客盗走等。

而就在近日,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修订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到,网约车行业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联合监管,并强调不得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

未持有支付牌照的嘀嗒出行,显然是在“顶风作案”。

融资停滞四年,两度上市失利

嘀嗒出行之所以要行此险招,或许还是跟钱有关。

事实上,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在互联网出行市场中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而在此背景下,嘀嗒出行的融资脚步自然是要受阻的。

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先后共获得4轮超1.3亿美元融资,机构股东包括IDG、蔚来资本、崇德投资、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

但是,在2017年3月获得最后一轮融资之后,嘀嗒出行再无新的融资进入。

到了2018年4月,当行业龙头的月活已经达到1.14亿时,嘀嗒出行的月活却只有675.02万,完全没有可比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主要竞争对手纷纷下架顺风车业务。而嘀嗒出行却在这之后迅速异军突起,靠着顺风车业务做到一年8个亿的营收。

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19年的数据,彼时的嘀嗒出行占据了66.5%的顺风车市场份额。

虽然迎来了营收、盈利的巨幅增长,但是,在激烈如此激烈的互联网出行市场,嘀嗒出行必须要靠资金支撑起竞争优势。

早在2020年10月,嘀嗒出行就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上市申请。而在六个月之后,也就是2021年4月,该招股书自动失效。不曾想,几天之后,嘀嗒出行再次递交招股书。

不过,嘀嗒出行此次上市申请,再次以失败告终。

有分析称,嘀嗒出行的两度上市失败,原因在于港交所对其是否遵守监管规定存在质疑。此前更是有报道称,因无法提交合规证明,嘀嗒出行或许在未来1年-2年内都没有上市机会。

对于嘀嗒出行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而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嘀嗒出行所属的北京畅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五位核心创始人所持有的股份均被出质。

嘀嗒出行或许真的缺钱了。

平台管理助长司机“威风”

司乘冲突虽然无法避免,但嘀嗒出行对平台司机的管理方式,正在助长这一现象。

一方面,嘀嗒出行对违规行为的扣分规则对司机影响并不大。嘀嗒司机行为分的初始分数为满分12分,每项违规扣除分数在90天后会自动恢复,第一次行为分被扣分以下将被处罚15天封禁,第二次行为分扣至0分以下,则会被永久封禁。

一位网约车司机称,以他过往的经历来看,平时被扣分平台只是会减少派单,或者“尽派些小单”,只有被连续扣分,或者扣至一定分数才会不让出车。“但能出车后,连续拉几天,拉够单数分就回来了。”

另一方面,嘀嗒出行采用预支付模式,该模式的具体流程为:乘客预支付费用在平台,若乘客行程结束后在APP操作到达,资金会立即到达司机账户;若未点击到达,资金会在4到12小时内到达司机账户。司机想要拿到这笔钱则需要进一步绑定银行卡,申请提现,且一天只能提现一次,若司机忘记提现,这笔资金将一直留存在车主的嘀嗒账户中。

也就是说,司机接单后,不管乘客上不上车,吵架还是投诉,钱都已经到手,平台对司机的约束力几乎为零,也就助长了司机按心情办事的气焰,乘客不满意就下车。

另外,安全问题仍是高悬在嘀嗒出行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因为轻资产模式导致较高的司机人员复杂度,使得嘀嗒出行在平台监管层面上一直面临巨大的压力。

企查查显示,嘀嗒出行面临行政处罚共有55宗,大多都是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网约车经营活动。

除此之外,在黑猫投诉上,关于嘀嗒出行的投诉量更是有近万条。

显然,嘀嗒出行也未能解决安全风险性问题。

面临重压,嘀嗒出行将何去何从?

关键词: 两次冲击上市失败 难以约束的顺风车司机正在拖垮嘀嗒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