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首席IT工程师王平:通过隐私计算打通数据链条,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意义重大

时间:2022-02-09 09:11:07       来源:36氪

提及最近一年To B创投最为火热的赛道,隐私计算一定位列前沿。

据36氪了解,2021年至少有近10家隐私计算初创企业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另有一些公司也正开启下一轮融资。而在参与角色方面,自2018年左右第一批初创专精型公司出现之外,当下不少金融、云计算、安全、互联网等背景的成熟公司也纷纷现身入场,希望成为行业中的一员。

市场火热的背后是需求驱动。在行业中,2020年被称作隐私计算元年。彼时由于政策上合规避险的要求,以及业务端持续发挥大数据价值的诉求,业内诞生了一批隐私计算公司,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数据“可用不可见”。而2021年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当《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接连落定,更多企业和个人也将目光投向了隐私计算,期待了解、使用这一新技术的落地情况。

这些变化的背后意味着,作为对产品使用最有话语权的人——隐私计算的客户,对此类产品的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在眼下成为相当值得关注的话题。

也正在此时,我们接触到「招商银行信息技术部」首席IT工程师王平,希望通过对他的采访,了解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客户对隐私计算的观察。王平介绍,招商银行在2019年即开始关注隐私计算。之后在2020年初,其深圳分行出于业务要求,产生了和地方政务数据的联通需求。自此,隐私计算走入了招商银行的视野。

转眼过去两年多,随着隐私计算整个行业迎来创投热潮,处于产业中心的招商银行也已将隐私计算列为重点关注的产品方向。一个例证是,招商银行的风控、营销等场景都有隐私计算项目落地,而且其自身也打造了慧点隐私计算平台。

从更大的视角,只要谈到隐私计算,合作就是绕不开的两个字。要打造完善的隐私计算生态,监管方、测评机构、行业客户(数据需求方)、数据源和隐私计算厂商的参与缺一不可。王平也认为,当行业发展初期,出于开放心态的互惠合作才能推动大家一起进步。

具体而言,招商银行如今在隐私计算平台的互联互通上进行了探索。不久前,其宣布和富数科技、平安科技、洞见科技和同盾科技一起推进「慧点隐私计算平台互联互通项目」。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个由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牵头,与多家头部隐私计算厂商共同协作的跨平台互联互通项目。

谈及立项初心,王平表示,招商银行在和数据提供方探讨合作时,会发现大家各自会使用不同厂商的平台。所以,基于更顺畅进行数据互通的诉求,招商银行选择了以上四家在数据源处落地平台较多的厂商,共同推进合作。不过其也补充,"虽然目前我们只和这四家公司合作,但平台是开放的,后续如果再有主流厂商愿意加入,大家也可以继续合作"。

作为产业专家角度进一步观察,王平觉得虽然2022年会有更多的隐私计算项目持续落地,但依然不能否认隐私计算现在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他觉得,判断这个行业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和银行等角色进行合作的数据源也要比较认可这种模式——受限于监管细则的完善等原因,政务数据之外的数据提供方往往会对数据的共享程度产生怀疑态度。在王平眼中,要打破这一掣肘,真正推动行业走入下一阶段,不仅需要监管方和测评机构的上层设计,也需要行业参与者不断打造标杆案例,进行实际业务探索。同时,互联互通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要同时解决数据保护和数据流通两个难题,现在看也只有隐私计算这个方案最为可行。"他总结道,"现在大数据确实面临着孤岛的问题,从数据孤岛到计算孤岛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否则大数据就成了无源之水。参与者应该对这件事抱着宽容和持续探索的心态。"

以下是专访部分(经36氪编辑):

36氪:银行一直是隐私计算领域的重要客户,也是最早接触这一概念的群体。很想了解,招商银行当时是怎样关注到隐私计算的?

王平:我们最开始关注隐私计算是在2019年。之后大概在2020年初,我们的深圳分行有一个需求,希望引入深圳市信用中心的政务数据来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触达和风控效果。但是这种数据属于非公开数据,不能直接以裸数据提供出来,所以我们当时就想到了隐私计算技术。现在来看,这确实也是个共性问题,有些政务数据或者大型企业的数据,想直接以原始数据的共享是很难的。所以出于业务需求,招商银行十分关注隐私计算。

36氪:从2019年开始关注隐私计算,确实非常早。不过距离2019年也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很好奇现在招商银行隐私计算项目的整体进展是?

王平:从深圳这个需求开始,目前招商银行在风险部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业务部门都有隐私计算项目落地。我们也成立了专门的隐私计算工作小组,从需求分析性的方案到技术建模再到最终落地,全部都由小组来跟进。另外从具体场景来看,风控、营销都有相关项目落地。总的来说,凡是对外部数据的共享合作有需求的场景都可以应用隐私计算。也正因为应用场景的普遍性,招商银行也自己研发了慧点隐私计算平台。

36氪:自研的隐私计算平台应该更契合我们自身的需求,但当下从行业看,合作也是隐私计算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想了解,招商银行是如何与隐私计算领域的其他参与者合作的?

王平:招商银行主要从业务赋能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我们选择数据源的合作商,主要会从业务部门的具体诉求、数据价值、业务落地经验、行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去考虑。技术服务商的话,我们会更关注它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安全认可度。在这些方面,现在一些专业机构都有专业的标准规范可以参考。

另外,数据源的丰富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通过它们丰富自己的数据维度——这也是我们和其他隐私计算平台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这方面的合作方式上,因为招行的分行会直接和当地的数据源讨论合作,所以当前更多的情况是我们直接去找数据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数据源会使用不同的平台,所以招商银行也会顺理成章地和这些数据源背后的隐私计算厂商合作。

36氪:这时候隐私计算平台的互联互通需求就得到了体现。

王平:是的。我们现在在和4家比较主流的厂商,富数科技、平安科技、洞见科技和同盾科技进行互联互通的合作。原因是这几家公司落地的场景、合作的数据源比较多,如果我们先和它们进行合作,再和与它们合作的数据源合作时基本上就没有大的技术阻碍了,一般只要再做一些个性化开发就可以了。不过,虽然目前我们只和这四家公司合作,但平台是开放的,后续如果再有主流厂商愿意加入,大家也可以继续合作。

36氪:互联互通是一个很火热的话题。不过很多人也在提,现在产业内互联互通到底进行到了什么程度也不是特别清晰。

王平:至少招商银行还是落地了不少,上面和四家厂商的合作就是一个案例,不过更近一步的经验还得等一期工程建设完毕才知道。整体来看,隐私计算和隐私计算的互联互通都是新事物,大家都还是处在摸索阶段,应该多点开放,形成统一行业标准。至少参与者应该对这件事抱着宽容和探索的心态,因为要同时解决数据保护和数据流通两个难题,现在看也只有隐私计算这个方案最为可行。

这里的参与者包括监管方、测评机构、行业客户(数据需求方)、数据源和厂商。监管方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数据需求方、数据源和厂商也需要从各自的业务特点出发合作共赢。但我觉得,如果像银行这样有社会公信力的数据需求方可以作为主要推动者,应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因为银行作为数据需求方,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们用切实存在的需求来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至少不会跑偏。

36氪:另一个方面,虽说现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落定,但不少人一直认为,行业还缺少更细致的监管规则,这也限制了大家的参与度。

王平:这些空白肯定会迟早填补的。如果这些细节能够落地,大家至少都会知道规则是什么,该怎么做,另外也有利于数据源,也就是数据提供方减少它们的顾虑,整体看更有利于隐私计算的推广。

尤其是数据源的态度比较重要。我觉得判断这个行业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准是,和我们合作的数据源也要比较认可这种模式。当然现在很多数据源已经在跟我们主动接触,但还是应该持续有一些更加成熟的案例出来,告诉大家这些确实是可以做的,提升大家对新事物的参与度。现在很多机构都在制定一些标准,包括招商银行也参与其中,这些动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36氪:2020年的隐私计算元年已经过去两年,在2022年,您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会是?

王平:2022年,我觉得会有更多项目落地。比如,招商银行的分行会和各个地方的税务、政务等数据源产生更多更直接的业务需求,所以我们自己的慧点项目也要继续在各个分行推广。另外从招商银行整体的业务诉求出发,肯定还是希望能打通的数据越多越好,链接的链条越长越好。当然刚才也提到,这件事需要监管方、测评机构、数据需求方、数据源还有隐私计算厂商一起合作。虽然大家现在都在说大数据,但现在大数据确实面临着孤岛的问题,从数据孤岛到计算孤岛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否则大数据就成了无源之水。整体来看,行业整体的进步既需要上层设计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标杆案例的鼓励,各个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关键词: 技术部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