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雷军对小米方法论的再思考

时间:2022-10-11 16:55:56       来源:36氪

众所周知,小米从互联网和制造业结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并依靠这套方法论,很快地在手机行业声名鹊起,并在制造业、电商等领域带来席卷之势。


【资料图】

然而,市场在变化,规则在变化,有些方法被外界看起来好像“过时”了。比如近几年,小米高端化、造车等战略就让有些人觉得小米“放弃”了小米方法论。

然而事实是,真正有效的理论都是历久弥新,不断自我迭代、更新发展的。雷军就在其最新的商业著作《小米创业思考》中对小米方法论进行了补充,他说道:

一家真正成熟的公司与一套真正成熟的方法论和模式,要经过行业盛衰和经济周期的考验,才能真正验证。考验来自时代的更迭、技术体系的进化、产业形态和竞争规则的变迁,用户人群的扩展等等。

具体雷军提到,要警惕“规模不经济”陷阱,过分追求流量增长,忽略真实的用户增长,规模越大,效率越低;同时还要注意形成闭环,注意是闭环而不是扩张,只有形成闭环,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增长……

只有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只有经过时间验证的方法才是值得借鉴的方法。2.0版的小米方法论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图源网络

01.警惕“规模不经济”陷阱

过去,一家创业公司只要切准风口、运营得当,大多都会从小变大,从细分社群走向更大的社会,形成“规模经济”。互联网的到来,正式用“流量”和“用户”将规模经济的杠杆放大。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思维是一种能够实现流量、用户爆发式增长的高效利器。

流量背后有一个词叫“注意力”,极致爆品、超预期口碑一旦站在合适的风口上,用户的注意力就会一下子被抓住,经过互联网的发酵迅速聚集流量。

这种流量爆发再吸引特定的细分人群,使之成为企业忠实的粉丝,这些粉丝组成的社群也成为企业最宝贵的用户群。

随着业务拓展,规模扩大,购买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多元,要支撑企业的高速发展,必然要获取更多的流量和用户。

此时,企业稍不留神就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即,对流量的渴求压倒一切,从而忽略真实的用户增长,规模越大,效率反而越低,最终无法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商业效益之外,我们还要思考这些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

互联网将“规模经济”的杠杆效应无限放大,所有企业追求更多、更新的流量无可厚非,也是相对正确的做法。

但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要警惕“规模不经济”的陷阱,不是更多的流量就能带来更多的营收,花钱买市场的路子越来越走不通,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回到产品与转化上。

02.流量、算法和GMV陷阱

流量有很多划分方法,比如电商流量、新媒体流量、媒体曝光流量等,还可以分为公域流量、私域流量等。无论什么名称,流量背后都是企业可以影响的潜在用户。

流量运行也有其自己的规律,比如流量平台不断涌现前提下,一段时间内会出现某个或某几个平台的流量红利,流量成本低、流量质量高。比如小米早期进入的微博、QQ等。

其次,任何一个平台的流量红利都会逐渐消失,获客成本升高。比如,十多年前电商平均获客成本是30-40元/人,到现在已经翻了近10倍。

一旦对流量的渴求压倒了一切,企业就会急切地从各大平台寻找流量,这种依赖程度越高,成本就越高。但又无法完全舍弃,企业就有可能陷入急功近利的迷失局面。

而这个时代的流量分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算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算法时代,最典型的就是基于信息流内容产品形态的算法推荐模式,一条视频会不会火,需要经过多个流量池的检验和推荐,同理还有图文。

算法的核心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推荐,它为每个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留给我们巨大的挑战。比如,企业是否会过度依赖、迎合算法机制,是否会制造“信息茧房”来背离用户的需求和根本利益。

此外,GMV也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并不陌生的一个词,每年的618、双11都会高频出现,是企业重点关注的运营数据之一。

那么,是否GMV高速增长就一定是好事?答案是未必,如此一来,企业很容易陷入到快速扩张,片面追求GMV的陷阱中去。

小米曾经有一款799非智能波轮洗衣机的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也赚到了很多钱,但我们并没有把它打造成一款爆品。因为它与我们智能生态的目标不一致,GMV增长再多也不是我们想去的方向。

过度追求GMV会有什么后果?快速扩张的SKU、追求营收翻番的核心KPI,但这一切都不能沉淀下有效的目标用户,难以实现真实的用户增长。

同时,快速扩张的SKU下,极易导致研发资源分散、产品力不够、品牌稀释、用户流失等问题,这也是后来一段时间小米被外界称为“杂货铺”的原因之一。

后来,小米大刀阔斧砍掉大量SKU,遏制片面追求GMV的势头,倒逼所有人聚焦在核心战略以及真实的用户增长上,才逐渐走出这样的怪圈。

03.关注用户,而不是流量,追求闭环,而不是扩张

小米模式的精髓是性价比,就像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把东西越做越便宜,小米选择了用“爆品+新媒体营销+电商”来实现这一构想。

最初的小米业务模型,先做了MIUI、手机及小米社区,获得核心种子用户,而他们对MIUI、小米手机的口碑推广为小米沉淀了更多用户。随后的小米网和小米商城App,再次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用户,再加上联动生态链等等。

图源网络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环环相扣的流量闭环,也是小米模式效率革命最小化的理想模型。它围绕向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向外三维延展,将所有用户沉淀在闭环体系内。

但是,随着小米的高速发展,围绕用户的流量闭环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缺口。

比如,小米从门户走向了全网电商,又在更多的新媒体平台建立了官方矩阵,但自有用户社区的运营反而松懈了。由此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获得的新用户并不能有效沉淀到自有体系内,二是流量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

这就促使小米内部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流量转化?不是单纯的销量转化,而是有多少用户愿意持续关注、互动,沉淀在自有平台、社群和舆论场内。

关于这个问题,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提到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的互联网与十年前完全不同,如果无法形成有效的流量闭环,流量成本和对外部平台的依赖将会是商业模式上的巨大挑战。

所以对这道题,小米的答案是沉淀新用户,形成闭环,专注于高质量增长。

为此,2021年小米重启了小米社区建设计划,该计划完全是用户增长导向,拉通内部的各条业务线,面向米粉和用户进行多元化深度沟通,帮助米粉和用户解决问题,并沉淀真实的核心用户。

此外,小米也在反思闭环模式是不是完全意味着封闭,答案是否定的。

在小米创业初期,很多人看小米的模式是不需要合作伙伴的。比如,和用户直接沟通,降低营销成本、渠道成本等,甚至进入更多制造业领域,将更多人变成了对手。

对此,雷军的解释是小米从来不是封闭的,小米想打造的闭环是一个共赢的闭环。即,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小米高效的体系中,通过带动产业效率的提升,使合作伙伴收益,并最终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归根结底,避开“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就要解决流量和转化难题、赢得持续增长、团结合作伙伴,紧密着眼于用户等等。

04.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2020年,小米成立十周年时,雷军提出了小米永不更改的三大铁律: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和做最酷的产品。

1.生死线:技术为本

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什么,什么是企业的根本?小米的答案是技术。

按照雷军的话说,如果小米不是以技术为本,就不可能有工程师文化。没有一支以工程师为主导、激发工程师创新动力与才华的团队,就不可能有技术领先、体验出众的极致产品,爆品模式更无从谈起。

而爆品战略是小米高效率模型的重要一环,脱离了爆品,小米不可能跑通与用户交朋友最大诚意的性价比模型。

2.发展路径:性价比为纲

决定企业生死的是技术,决定企业命运的技术之后的发展道路。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大多数科技企业在发展道路上都选择了溢价模型,但雷军的想法是溢价模型已经被证明是一条不归路,小米要坚定地走性价比模型。

性价比模型的本质是高效率,是爆品模式惊喜定价的必要条件,也是和用户交朋友的最大诚意。“性价比”一词连通了小米模式的三个维度。

所以,性价比是抓手、是纲领,是第二大铁律。

3.竞争优势:做最酷的产品

什么是最酷的产品?酷,不仅仅是“好”,更是创新、独特,是鲜明的产品态度和不同凡响的用户体验。最酷的产品是一体两面,一面是对用户体验与价值的极致追求,一面是工程师创新精神和才华的充分体现。

小米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按雷军的话说,做最酷的产品。一切竞争、一切模式,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就都是空话,小米要永远以先人之姿,快人一步,在竞争中超越对手,也超越自己。

图源网络

做最酷的产品,就是小米的第三大铁律。

结语:

所有的方法论都不是万能灵药,能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它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我们少犯、甚至不犯显性错误,这就是方法论存在的意义。

同时,我们要明白所有看似纷繁复杂的解决方法,都有着大道至简的朴素道理。比如技术为本、用户至上,以产品为中心等,关键是知行合一,了解并做到。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收获!

参考资料:

雷军口述:《小米创业思考》

关键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