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150天:第一枪就稳准狠

时间:2021-09-06 15:03:32       来源:量子位

小米官宣造车。

小米开启智能驾驶招聘。

小米7737万美元收购深动科技。

小米汽车正式完成工商注册,落户北京亦庄。

……

入局5个月,这是小米造车的一系列进展。

还没算上2万多简历、300人团队;大量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以及产业战投协同推进。

现如今小米汽车再创业,烈火烹油,繁花似锦,魔力更胜从前。

而且150多天后,确实谋定而后动,对于造车的核心关键,第一枪就稳准狠。

小米造车系列进展

最新最引人注目的进展,由小米汽车的工商注册带来。

9月1日“开学日”当天,雷军亲自官宣,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完成注册,注册资金100亿元人民币。

雷军说到做到,亲任法人代表。

小米汽车的“首张合照”也随即曝光,让人联想起11年前小米手机创业启动时的“小米粥”合影。

在合照中,有知名且大众相对熟悉的面孔,但也有在技术圈成名已久的低调大神。

前排,小米核心高管尽数出席。

雷军、王翔、洪锋、刘德、卢伟冰、张峰、林世伟、祁燕,何勇等悉数现身,重要性不言自明。

二排,藏着多位小米技术骨干——也据说会是造车的技术骨干。

比如后排左三,现任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是小米造车筹备组成员,关键的小米智能驾驶团队由他负责。

后排左四李肖爽,同样是小米早期员工,之前负责小米大家电部,据说负责供应链。

后排左五于锴,依然是小米早期员工,5月初雷军前往广汽埃安调研考察时,于锴也在列。据说主要筹备座舱方面的工作。

此外,原宝马旗舰车型iX的设计师李田原(右三),也出现在了合照中。

所以即便是这样一张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合照,也被外界纷纷解读,认为小米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技术派造车的底色。

而且“创始员工”的二次创业,也让人感慨,小米造车不仅有米粉用户的群众基础,内部的技术骨干,同样群情激动。

就在第二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总裁王翔还透露,造车至今的5个月,小米汽车团队从2万多份简历中精挑细选,已搭建起了近300人的团队,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但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招聘,小米通过收购取得的技术和人才进展,同样值得关注。

其中就包括对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收购——由此搭建小米智能驾驶核心团队班底。

实际上,对于这第一笔小米以财报公告宣布的收购,之前的解读没有完全触及核心。

因为在对深动科技和小米造车战略判断的连点成线后,才能真正意识到,这可以称得上小米打造“智能”电动车的第一枪。

小米造车第一枪,谋定后动,瞄得很准

深动DeepMotion何许人也?

创建于2017年,共有四位创始人。

蔡锐、李志伟、杨奎元和张弛,分别担任 CEO、CTO、首席科学家和研发总监。

蔡锐,清华计算机博士,前微软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在顶级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过50余篇论文,拥有20余项国际专利。

李志伟,微软研究院主管研究员。发表50+国际论文,拥有20+国际专利。

杨奎元2012年毕业后加入微软亚研,曾担任微软亚研研究员,参与了必应搜索、微软小冰实现图片识别与搜索功能的研发。

张弛,微软亚洲研究院与中山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三维重建及双目立体视觉专家,曾两次在Middlebury Stereo排名第一。

深动DeepMotion创始团队,很明显创业前就已经是AI算法、视觉和3D建模方面的专家。

而深动DeepMotion创办后,瞄准智能驾驶方向,很快推出了成熟产品和方案。

基于视觉已成功开发出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模组、高精地图自动化构图、高精度定位等技术方案。

根据智慧芽数据显示,DeepMotion及其关联公司在126个国家/地区中,共有13件专利申请,且100%为发明专利,布局主要集中于摄像头、目标图像、图像处理、显示方法、图像特征提取等专业技术领域。

并且很早开始,DeepMotion 就宣称,已经具备成熟的大规模制作高速/快速道路高精地图的能力,较复杂的中心城区道路的高精地图自动化程度已经能达到 90%。

于是小米这笔7737万美元的全资收购,既是出于对人才的出击——深动创始人都是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在微软时期的部下,知根知底;同时也为快速补齐战略核心。

小米造车的战略核心是什么?

之前已经明确,就是智能驾驶。

在新造车领域,之前有能源驱动为核心的战略判断,也有车舱为侧重的战略判断。

但与小米手机创业时率先抓操作系统MIUI一样,小米造车也很快就锁定了智能驾驶、智能驾驶体验作为核心。

于是谋定而后动,以优秀技术团队收购为杠杆,就能加速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研发,缩短小米智能驾驶汽车上市的时间。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小米造车第一枪,既准又稳。

小米魔力依旧

不过关于这“第一枪”,后续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进展。

据说在深动并入小米后,其CEO蔡锐多次感慨小米的工程师文化和业务能力。

一方面,双方融合堪称无缝。

因为在创业梦想、方向上,双方都是一致的,甚至在业务逻辑、能力储备上都不存在偏差。被收购进入小米后,整个团队没有经过切换、重启的过程。

另一方面,小米的系统支撑能力让深动如虎添翼。

无论是财务、招聘、办公环境、食堂健身,还是小米转到汽车团队同事的业务能力,都让深动团队感慨……

蔡锐在谈到并入小米后的感受时说,工程师团队与工程师团队会师后,干劲更足、效率更高了。

,时长03:21

也是在并入小米后,深动团队更直接感知到了小米的技术底色和实力。

之前,小米的技术性更多以“雷军”为代表。雷军作为中国最早一代程序员,不仅是最会创业的,也是创业最成功的。

当时深动决定接过小米递过来的橄榄枝,雷军热血官宣造车、亲自带队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也是加入后,才进一步感知到小米的技术积累。

比如在AI方面,从2016年布局开始,至今已经有超过1000个人的团队,其中大部分都具有机器视觉、深度学习背景。

此外,小米在硬件、供应链方面,还有行业公认的能力。

所以这些深动收购后曝出的进展,也被认为是小米魔力依旧的表现。

并且这种小米手机创业时开启的魔力,到小米造车时,还有了新内涵。

小米手机创业时,联合创始人洪锋留下过经典判断:人靠谱、事靠谱、钱靠谱。

而到了造车,这三大靠谱更靠谱了。

人靠谱:雷军亲自带队,押上过往全部战绩,首战即决战,决心信念无人能出其右,小米内外请战书和求职信纷纷。

事靠谱:智能车的历史进程已经再明确不过,包括5G、车联网、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成熟,为智能驾驶提供基础,百年汽车工业来到了质变节点。

而且站在国家大势的进程中,碳中和的大方向已经划定,电动车替代传统汽车势在必行,智能化更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钱靠谱:从官宣造车开始,雷军就承诺先投100亿人民币,10年100亿美元。

并且现如今的小米,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在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方面都经得起大风大浪,这也是小米造车成功的核心支撑。

最后,让这“三大靠谱”更靠谱的,还有人心所向。

如何评价小米造车?

何为小米?

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小米创业发展至今,最大成功就是民心上的成功,有过快速长成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低谷,但最后能够屡屡逢山开路,越战越勇,核心法宝就是米粉。

雷军有言:优秀的公司赚利润,伟大的公司赚人心。

小米是直接贴合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理念和消费观的品牌,从手机、手环到米家各种产品…对这一群体真实需求的感知和理解在业内无出其右。

现在带着技术、人和过去的积累入局,不仅是行业多了一位玩家,而是多了一位产品需求挖掘高手,新玩法提供者,对消费者和全行业都会有更多新鲜感。

这一优势也是其他车厂和造车公司,所可望不可即的。

在新造车浪潮开始后,“用户”开始成为车厂渴求的护城河。

但对于小米,虽然造车刚起步,产品还需时日,护城河却已然就绪。

这种用户基础和人心所向,不光能给小米汽车带来订单,还是小米汽车核心技术能力迭代的保障。

智能驾驶、智能驾驶系统模型迭代,不会停留在虚拟计算机世界,最终还得走向现实世界不断优化。

在过去11年的小米发展历程,本质就是一部用户共生的发展史。

所以即便到了造车,小米所开创和驾轻就熟的成功方法论,依然还能继续延续,依然还能继续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从技术层面出发,小米造车被认为必然能成。

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事在人为,因人成事,小米造车虽被看好,但兹事体大,所需要的人才比手机创业时更多。

于是在小米汽车公司注册的公告中,雷军又一次展现出求贤若渴一面。

小米方面也透露,300人基础之上,新一轮招聘已经开启。

这一轮目标是500人,侧重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专家,同时依然秉持英雄不问出处原则,在校和应届都“不放过”。

目标只为更快造出技术一流、用户满意的智能车。

这倒让人再次想起2010年小米手机创业之时,不少应届生、年轻人纷纷投奔的江湖往事。

比如此次出现在小米汽车创业中的秦智帆(二排右一),当年应届毕业后加入小米手机创业,任职MIUI设计师,是小米第11号员工。后来因为小米手机的成功,年纪轻轻就走上了人生巅峰。

而现在,他再度参与小米汽车创业,既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更像小米无形的招牌:

追随雷军,再赢一次。

关键词: 小米造车 自动驾驶 智能场景 A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