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区块链技术是人们认为的下一个大事物。最起码,除了加密货币以外,它应该在现实世界找到更多的用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现在,距离这项技术推出已经有十多年了,除了被炒得一地鸡毛的比特币和 NFT 以外,区块链在现实世界有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案例?鉴于有太多的投资者和公众为此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因此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重要。一位科技博主对排行榜靠前的 34 个现实世界区块链用例进行了调查,结果令人尴尬。文章来自编译。
如果上Google 搜索 “区块链生产用户”(以及相关查询),排在第一位的结果列出了 34 个的“现实世界的区块链”项目。除了加密货币和 NFT 以外,你会指望有些实际在用的项目会对日常消费者产生影响。我把那 34 个项目都看了一遍,结果发现,有 13 个已经死亡(包括一个被 SEC 毙掉的),6 个只能在加密货币和 NFT 生态体系里面用,在“现实世界”没用,有 14 个倒是用了区块链,但是去掉区块链对功能其实一点影响都没有,有区块链也不会让产品变得更好。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项目,Chainalysis,它可以帮助执法部门对区块链用户去匿名化,这算是对现实世界产生了影响。
【资料图】
概述与范围
遇到不了解区块链技术背景的人或者说了解有限的人,如果你问对方有关区块链(或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问题的话,大家的一般理解是,就算加密货币和 NFT 生态体系受到诈骗的困扰,但区块链仍然是“IT 的未来” 。德勤将其比作邮政服务或互联网的到来。Investopedia 说: “忘掉比特币吧,区块链才是未来。”纳斯达克写道:“区块链将如何改变一切?”即便是在 IT 行业,这种炒作也有人买账:
—— infoworld
——IBM
但是,尽管已有 13 年历史的区块链肯定不乏新出的原型、承诺和公关宣传,但除了加密货币、暗网市场以及洗钱用例,人们很难找到有关区块链技术实际用例的新闻文章或概述。所以我决定自己去挖掘素材。
关于“区块链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排在最前面的搜索结果是 builtin.com 的这篇文章: “颠覆现状的 34 个区块链应用与现实世界用例”:
这篇文章除了在搜索结果中排名第一且发表日期不久之外,Builtin.com 本身也拥有 300 多名员工,而且是一家围绕科技创业社区而建立的公司。他们的部分业务似乎是维护初创公司的数据库,其中也包括那篇区块链文章里面提到的部分公司——所以他们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是存在商业动机的。
此外,以下大多数结果都没有列出实际的项目或产品,列举的都是类似“供应链管理”、“医疗保健”、“食品安全”等比较泛的想法——一般只有 2-3 句话的概述,但并没有具体例子。
所以我认为 Builtin 的这份清单可以是很好的起点,通过它可以核验部分真实世界的用例。
出于本文的目的,我假设这些项目应该:
不仅仅只是加密货币:由于本文的重点是找到加密货币之外的应用,所以那些只与用户加密货币钱包有关的应用我都排除掉了。 还没死亡:上榜的项目应该在过去约 12 个月左右之内仍有生命迹象。 不错:使用了区块链,并且是以有意义的方式使用: 项目确实用了区块链/DLT DLT 为用户增加了某种形式的价值 带来增值的同时仍做出了合理的取舍:产品仍然有一定作用,并且不会产生(明显的)法律问题事实证明,这些条件足以将 34 个项目中的 33 个划掉。我会在下一节列举所有项目,排序与它们在原文出现的顺序一致。
已死的、糟糕的以及丑陋的用例
智能合约用例
作为概念,智能合约本身有一系列的问题,但幸运的是,这不会影响 Builtin 列出的这一类别的任何项目——因为似乎没人用智能合约。
BurstIQ :不是区块链,糟糕的区块链,原型产品
区块链的糟糕用法,原型未完成,可能根本就没用到 DLT。网站充斥着各种营销热词,显然在某种阶段在物联网与区块链之间转来转去,现在又转成了 web3。除了一些夸夸其谈的热词之外,根本就找不到任何关于系统机制的技术描述。
只是顺便提到了区块链,任何工程角色的技能/资格描述都没有提到任何与区块链相关的内容—— AWS 和 SQL 倒是随处可见。
“区块链”这个词在他们的白皮书里面只出现过两次,两次都是出现在最后一句话里面:
这也是整部白皮书里面提到平台功能的唯一一句话。
有个“Tell me more”的链接,称点击可以注册 BurstIQ,提供 60 天免费试用。不过链接已经失效。
Mediachain:已死
2017 年被Spotify收购。网站和 Twitter 上次的更新时间也停留在那时。从那以后,在 Spotify 内部 Mediachain 的核心主张没有任何进展。不过, 2022 年,Spotify 开始招募人员做早期阶段的 Web3 项目——他们又开始做另一个原型了。
Propy Inc:不好
5 年内,他们似乎只售出了两处房产:一处在基辅(2017 年),一处在佛罗里达州坦帕(2022 年)。对于买下 NFT 拥有什么权利,这篇文章的说法似乎有点模棱两可——或者是“对文书工作的访问权”,或者是部分“所有权”。于是我联系 Propy ,问对方如果密钥丢了该怎么办。对方的回答是“我们会提供新的登录信息”(!)。换句话说,其实你并不拥有 NFT 或者可以对其进行管理,可以做这些事情的是 Propy。拥有 NFT 该有的各种好处,比方说访问 DeFi 的生态体系,或者更容易的资产转移,在这个案例中显然都没有。如果 Propy 资金用光倒闭了会怎样?那房子还是你的吗?在法律责任、给购买过程增加复杂性方面,区块链在本例的作用反而是把事情弄糟。
今年早些时候,他们的网站还充斥着“NFT”这几个字,截至 2022 年年中时,他们似乎开始远离 NFT ,转变成一个房地产销售管理平台,也可能是产权和托管公司,但这两者与区块链都没有关系;他们似乎开始提供 zillow (或类似)房源介绍服务,并支持加密货币支付——这其实就变成了交易所。
物联网
区块链应该凭借着“透明和虚拟的清廉”,保护“从亚马逊 Alexa 到智能恒温器的一切”。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种说法毫无意义,显然对与 Builtin 的精选项目来说也是如此。
Filament:已死
根据他们网站的说法,公司已经向汽车转型。他们的 LinkedIn 和 Twitter 账号停更已经 2 年多了,而网站自 2019 年以来唯一的变化是 A 轮投资者(Verizon Ventures、Bullpen Capital)已经退出......
HYPR:不是区块链
Builtin 那篇文章声称 HYPR 通过“将密码从集中式的服务器中取出”,从而令“物联网设备几乎无法破解”。但现在他们的网站已经很难找到任何对物联网的引用,他们的博客也几乎不再讲物联网——事实上,自 2020 年 1 月以来,只有一篇文章顺便提到了物联网。
在他们的网站(超过1000个页面)搜索“区块链”只能搜到 8个结果。而且结果要么是 “百科全书”式文章的蜻蜓点水,要么就是更新时间在 2017 年或更早。没有迹象表明 HYPR 用过任何与区块链相关的东西,至少最近这4年是这样的。
Xage Security:不是区块链
不是区块链:他们的网站最后一次提到“区块链”的时间是在 2020 年 9 月,与美国太空部队的合作伙伴关系。
同样地,他们每天更新的 Twitter 账户最近一次提到“区块链”的时间是在 2020 年 7 月。
他们似乎正在远离区块链,转向“零信任” 。事实上,这正是在撰写本文时他们的白皮书标题的内容,里面完全没有提到区块链。
如果你想看白皮书的内容,需要提供多得有些异常的个人数据——对于一家专注安全的公司来说,收集个人身份信息并不是个好主意。其实大多数文档用“按文件类型查找”都可以找得到,但如果他们的“安全”措施这么轻而易举就可以绕开的话,那他们似乎也很没有面子。
尽管如此,在下载并看过他们的白皮书之后,我其实还是弄不清楚他们想用区块链系统做什么——甚至像“什么样的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这样的概述信息也完全不存在。 他们一直在讲 Xage 是篡改考证(tamper-proof)的,因为几乎每份文档的区块链都引用了别的区块链。这显然是错误的,区块链可以说是防破坏(tamper-evident)的,也许也可以说是防篡改(tamper-resistant)的,但不属于篡改考证。起步就错了。
可用的信息很少,而且引发的问题比能回答的要多得多。在他们的 NIST 网络安全合规性分析文档中,他们声称自己的加密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受益于区块链。他们提到了两点,逻辑都很混乱:
如果网络所有的参与者之间的所有数据都是用不同的通道密钥进行端到端加密的话,那审计日志怎么才能获得可读的表示?密钥是否集中管理?显然,这种加密方案与任何区块链的使用都是正交的关系,但是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区块链:如果一个节点的密钥材料被泄露,并且密钥需要轮换的话,又会发生什么呢?你怎么才能对过去的条目进行重新加密但又不会破坏区块链/默克尔树呢?
在我看来这根本说不过去。我能得到的唯一解释是静态数据(在磁盘上)是用密钥共享的机制来加密的,而且每个区块链节点各持有密钥的一部分。你需要 N 中取 M(M-out-of-N)才能对数据进行解密。
乍看之下似乎不错,但很快你就会意识到参与者必须有机制去读取数据——为此参与者有充分的理由去联系这 M 个节点。届时,参与者将可获得对密钥材料的“同时访问”。加密方案仅在某些(少于 M 个)数据库节点被渗透时才提供保护,但并不能防止网络的任何其他(比方说台式机、物联网)设备受到渗透。
就算这个系统行得通,那也可以在没有区块链,但有一个中央数据库和独立的密钥服务器的情况下实现。可以合理地假设这其实会更安全:独立的数据库和密钥服务器意味着每个节点上跑的软件更少,这意味着安全问题更少;而且关键服务器代码可以小得多(与还需要区块链和数据库逻辑的节点相比),并且审计也更容易。
个人身份
不言而喻,任何与 ID 相关的内容,如果被放到公共分类账上,都会变成隐私和 GDPR 的噩梦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广泛讨论了 DID 和区块链的结合,其中包含更多的已死项目。
Ligero:已死
该公司成立于 2018 年。他们的网站并没有关于平台或任何活动的信息。似乎也没有 Twitter 或公司的 LinkedIn 档案。我在 LinkedIn 上找不到公司的 CEO,而他们的CTO 在 LinkedIn 个人资料里面也没有提到 Ligero ,公司总裁也没有提。
Illinois Blockchain:已死
他们的“最终报告”是在 2018 年发布在网站上的,“伊利诺伊州创新与技术部”的推特账号自 2019 年以来就没提到过区块链。
Civic:不好
根本没用到 DLT:这家公司提供身份验证和 MFA (多因子验证)登录服务,专门针对的是区块链和 NFT 公司——但不卖利用区块链本身的产品。
Evernym:不好
虽然 2016 年的白皮书谈到了分布式账本,但列举的两个案例研究都没有谈到对区块链的使用——事实上,前者的信息图非常明确地表明未涉及区块链技术。第二个似乎用到了同样的的手机存储凭证,但没有利用区块链技术。不过,他们确实提到正在探索非区块链解决方案。
Ocular:已死
网站以填写联属合作伙伴计划的注册表告终,上面有注释文字:“请注意,尚处早期测试阶段,预计将于 2019 年 9 月上旬开始批量测试。”版权为自 2020 年起。网站没有任何技术规格介绍。他们的 Twitter 帐户 @ ocularkyc上面有一张战神乐队(Manowar)的头像,讨论的东西局限在央行阴谋论上。
卫生保健
与身份验证一样,医疗保健系统真正的问题是这个:所有隐私敏感数据都放在可公开访问的分类账上并不合适。
WholeCare :不好,可能已经死了
他们的网站上几乎没有任何信息。最详细的技术描述是:
“用于指导护理新人的资源”、“符合 HIPAA 的记录保存”、“集成的调度工具与告警”、“跨设备兼容性”。
仅此而已。
没有提到区块链或 DLT。他们的推特账户每隔几个月就会转发一篇 WaPo 的文章。
Patientory:不好,可能已经死了
这个 app 似乎主要专注于跟踪运动、水、以及身体照片——可这些都是 fitbit 今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几乎“不需要区块链”。上面有一些关于在 PTOY 区块链存储患者数据的讨论(这似乎是与该区块链相关的代币)。https://ptoy.org/ 有一份 2017 年的白皮书,看上去架构十分的中心化:
其实这张图可以精简为 3 个节点,各自功能完全相同,但更简单、更便宜且性能更高。它甚至明确表示所有存储工作都由“符合 HIPAA 的数据库”完成,所以说区块链不会添加任何内容。
这是 2017 年 ICO 很火的时候一个很典型的项目,不知何故目前仍然偶尔会写写推文。
Nebula Genomics:不好
该公司声称允许人们通过比特币匿名购买他们的 DNA 测序试剂盒。这一点使这些(显示了人名的)弹窗显得特别有趣:
当然,结帐过程根本不接受加密。
他们有些白皮书声称可以用保护隐私的方式存储和共享基因组数据。虽说总的来说这个想法很愚蠢,但至少在技术上白皮书看起来还是有点有趣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数据是在香港或“欧洲”进行排序的,所以谁知道谁还拥有你的数据副本呢?即便没人存储数据:“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你的基因信息可能需要依照法律、法规或司法或政府命令、搜查令或传票加以处置。 ”——换句话说,无论数据用什么技术锁住,Nebula 都有一把万能钥匙。 (维基百科)
Medicalchain:已死
白皮书始于 2018 年,路线图终于 2021 年第一季度。自 2021 年 3 月以来,他们的 Twitter 就已经悄无声息了。
物流
物流公司以及与他们合作的企业对区块链是否感兴趣呢?比方说通过将报告、收据和清单放在公共分类账,让竞争对手可以看到他们的业务活动?
……我们看看吧。
DHL:已死
已死及/或从未走出原型阶段:最后一次发布新闻稿是 2019 年,说的是他们与惠普企业(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测试 MvP(最小可行产品) 。没有技术描述,没有细节介绍,没有进一步的更新。他们确实有一份公关文稿,内容倒是很有趣,尤其是第 2 节“行业的区块链案例”:但那些例子要么是“试验”,要么在“原型开发”或“测试”。已经部署产品的一个都没有。
Powerledger 是个例外,他们声称已经实现产品部署——但在抽查了 30 个客户的其中几个之后,就会发现它们要么是小规模部署,要么就是处在规划/原型设计阶段。
不过 Powerledger 倒是比较有趣,因为其中混合了假区块链方法(参见他们的白皮书:第 5.3 节中的私有区块链,第 5.4 节的链下渠道以及第 5.5 节中的链下交易引擎。)看起来像 2017 年的一场“ICO 骗局”($POWR)——建立一个能源市场,但在现实世界其实早就有非区块链技术的实现了。
惠普企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页面最后一条“新闻”停留在 2018 年。
Block Array:已死
Builtin.com 文章上的链接直接链到了他们的 Facebook 页面,不过这个页面自 2018 年 3 月以来一直没有更新。他们的网站 (blockarray.com) 已经消失不见。
马士基:不好
糟糕的 DLT:实际上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马士基——平台看起来确实是在用的,有客户在使用,而且他们似乎在内部使用了 Hyperledger(超级账本)。
一旦核验区块链有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时,就会出现问题。几乎系统的每个组件都要由 IBM.com 登录来控制,有多个断开连接的区块链,里面的节点仅由少数参与者操作,节点只能通过 IBM 托管的 API 访问(当然, 访问控制列表ACL 也已关闭),数据是可变的(通用素菊保护条例GDPR的要求),也不是各方均分享所有的数据。
区块链似乎只用来存储哈希,然后(如果有权访问的话)你可以将其与单独存储的文档(如果是你的话)进行比较。当然,这并不妨碍区块链存在其他相互冲突的文件,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真正阻止少数节点运营者串通并重写(操作)历史——这可能有法律原因,比如 GDPR,按照要求一个节点可能甚至不得向其他方透露信息。
其实这个系统应该算是能用的,出于公关原因,区块链被搁置一旁。集成了区块链也许并没有让系统变得更糟糕(许多)——尤其是考虑到它似乎(可能)只影响到这套大规模的复杂航运管理系统的一小部分。
但区块链也没有给他们增加价值:归根结底,“对数据的信任”是靠登录屏幕上的 IBM logo 建立起来的,不是靠区块链。
ShipChain : 已死
在和解提议中, ShipChain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了 2050000 美元 [……]不幸的是,ShipChain 现在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继续运转。因此,ShipChain 做出了停止运营的艰难决定,目前正在关停各项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那是 2020 年的事情,Google 搜索“区块链生产用户”时仍然能找到检索结果
政府
至少在理论上,你对这个类别是有预期的,那就是希望在这里能看到一些区块链“一切都是公开的”透明用例。不幸的是,在榜单上的项目一个都没能兑现这一点。
Voatz : 非常非常糟糕
糟糕的 DLT:现在,电子投票这个想法显然非常糟糕(EFF 上面有大量材料佐证,19 年瑞士大选的 OpenPrivacy ,2020 年德国的 CCC)。关于选举有一条原则,那就是每个人都需要能够理解结果是怎么计算的,以及为什么说投票是匿名的和安全的。基于此,我请你看看维基百科上的“技术”章节,尤其是:
Voatz 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包括 32 个排序不分先后的验证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分别放在亚马逊的 AWS 和微软的 Azure 里面。每台服务器跑的都是一样的超级账本(Hyperledger,一种开源区块链软件)副本。
一旦用户下载了 Voatz app,他们先要验证自己的电话号码、提供照片 ID 以及“自拍”。面部识别和选民名册用于验证身份,并审核照片与提交的身份证件是否匹配。在向用户提供适用于有选举资格的安全令牌(通过指纹激活)后,Voatz 系统将删除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在将所有选票提交给 Voatz 后,选票会打印在纸质选票上并输入给机器。”
此外,介绍以及“安全评估”和“FBI 调查”章节也很有趣。
好了:
Voatz 把纸质选票当作真相的来源。显然,这些选票被打印出来,然后送入一台机器,之后再通过机器计票。那为什么这中间还要弄个区块链系统呢? Voatz 使用一个复制的、获得许可的超级账本,这个超级账本(显然)只能通过他们的 API 访问。那区块链如何提供可审计性?区块链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2020 年进行的安全审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我们后来又发现 [……] 系统对区块链的使用不太可能防止服务器端攻击(第 5.2节)。
整篇文章,尤其是第 1 节,都非常骇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Voatz 拒绝对他们的选举系统运作机制做出详细解释,理由是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这就是他们的“透明性”。
特拉华州:已死
源自 technical.ly:
这件事情已经翻篇四年,虽然企业获得了该州的授权,可使用区块链来保存记录,但不知道特拉华州有多少公司将它用于股票分类账。[……]
Technical.ly 已经联系了州长办公室和直接参与该行动计划的个人,但尚未收到回复。目前还不清楚 Symbiont 概念验证的结果。
Follow My Vote:非常糟糕,将死
将死:成立于 2012 年。几乎所有关于该项目的报道文章(来自他们的“新闻”栏目)都是在 2017 年或更早时间撰写的。他们的推特账号今年没有发布内容。
问题与 Voatz 差不多,同样存在“每次投票一次区块链事务”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当然,你可能需要走 VPN 实现匿名支付,而且需要确保没有监控摄像头在监控你的投票——否则匿名投票就没法保证。这是采用基于区块链的系统需要付出的一点“小小”的代价。
与 Voatz 一样,基本上没有技术文档。他们倒是有一张信息图,演示了加密过程的机制。但普通人能理解它是怎么保证安全和保护隐私的吗?
2021 年初,他们显然放弃了此前的做法,设立了一个叫做“Pollaris”的新基础平台。一年后,他们 commit 了一版到 Github 。此后就再无任何活动,我也没法在该系统上找到任何文档。目前尚不清楚上面的帖子是指 Pollaris 之前还是之后的系统(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这已经无关紧要)。
媒体
按照 builtin 的说法:
“区块链在媒体业的优势在于它能够防止数字资产(比方说 mp3 文件)在多个地方存在”。
等一下,什么鬼?!
MadHive : 糟糕,且几乎要死掉了。
该公司的核心业务(Adtech)看起来仍很活跃——但那跟区块链没关系。相关信息很少,不过似乎他们之前曾两次尝试过“用区块链做点什么” , 分别是 AdLedger 和 MadNetwork。
AdLedgers 在 Medium 的主页发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 2019 年的,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它已经死了。白皮书设定的是一个有许可的以太坊区块链:
他们确实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这样做:
但他们没有解释在需要具备删除能力时,用不可变的分类帐有什么意义。
然后他们讨论了“实时更新”但不需要“黑名单”的需求,而区块链的“分布式状态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过他们并没有解释原因。
另一个 DLT 尝试似乎是一个叫做“MadNetwork”的东西。
“MadProduction 的 MadNetwork 可允许挖掘 MadBytes,铸造 MadTokens,这些需要通过可访问的用户界面进行管理。”
上面这段话来自他们的一则招聘公告,但在我为本文做研究时已经撤下来了(这是缓存版本)。
就当跟 https://www.madnetwork.com/ 一样吧,他们的最后一次重大更新(仍作为精选内容放置在页面顶部)已经是 2020 年的了,说的是正在与 Verizon 合作开发原型。
但‘MadNetwork’就连处在原型开发阶段也缺乏证据。我们甚至不清楚这应该属于分布式 PKI (公钥基础设施)还是 adtech(广告技术)的欺诈检测网络。MadHive 自己的‘资源’部分仅列出了 2019 年的文档。
Steem : 不好,已死
Steem.it 是一个与 reddit 类似的社交媒体平台。现在看离死亡已经非常接近了:根据dapp radar,它的使用量已经从日活 33k 用户下降到约 35 ,令项目 99.9% 近乎死亡。Justin Sun 接管了这个区块链,原先的社区转投到一个叫做 Hive.io 的项目。
但是,如果你确实将剩余的少数用户当作“真实世界用例”(或将 Hive 包括在内),那他们也有很多糟糕的 DLT 需要处理。
很显然,一大问题是一个“不可审查”的平台如何处理非法内容(儿童色情与虐待CSAM就是一个明显例子)。答案显然是:他们不处理,也没法处理,他们只能希望没人会上传任何非法的东西。GDPR 当然也是个问题。Steemit 通过审查 app 中的内容来响应法律要求,显然希望没人会看 Steem 区块浏览器——内容还在那上面。社交媒体上区块链把两个世界最糟糕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你需要有内容审核团队,就像现有的社交媒体平台一样——但其实他们又不能删除数据库的内容,所以节点运营者还会广播那些内容。
SteemIt 还具备加密货币的一切典型特征:通过软硬分叉窃取资金的历史、遭遇集体诉讼威胁、黑客攻击以及庞氏骗局的盈利模式(早期投资者不仅从后来投资者身上赚钱,也从创作者身上榨取钱财)。
DTube 这个项目类似,这是一个 youtube 风格的社交媒体平台,要求你每隔几天刷新一次 IPFS 缓存,好让视频保持活跃。
Reddit 还在,在 DLT 出现之前,社交媒体的小额支付就已经被反复尝试过( Flattr 、Google Contributor)。Steemit 在内部要进行审查,因此“不可审查的帖子和交易”这个关键论点是无效的。要集成区块链进来,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集成,这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Open Music Initiative:已死
已死:2018 年发布了最后一篇博文,大部分是谈黑客马拉松、会议出席情况,没有实际产品。似乎在 2020 年 10 月之前一直在推特上谈论与行业相关的事情,此后只发了两次推文。
非真实世界
汇款用例
汇款用例其实属于“仅限加密货币”这一类。只要比特币还在,这类项目就会被吹捧为好用例——但其实从来都没兑现过承诺。
Chain.io:不是区块链
根据 Builtin 文章,Chain.io 的“加密账本可帮助金融机构安全有效地处理加密货币的转账。”但他们的主页上没有提到这一点。他们现在似乎已经从区块链金融公司彻底转型为云上物流平台。他们的职业页面对公司的概括是:
Chain.io 是一个基于云的集成平台,可连接全球供应链的各个合作伙伴。
他们的博客最后一次提到 DLT 是在 2018 年。
Algorand、Gemini 和 Circle:仅限加密货币
非应用于现实世界的项目。正如引言所讨论的那样,我只讨论除了加密货币结余之外,具有现实世界影响的项目。Gemini、Circle 属于交易所,Algorand 属于区块链的实现,不符合本文讨论范畴——除了进行代币转账之外,它们其实并没有给现实世界带来任何实用性。
NFT
Candy,Pixura,Dapper Labs [不是现实世界项目,糟糕的DLT ]
总的来说,NFT 既不满足“现实世界”的要求,但对于“非同质化”来说,它们也属于非常糟糕的工程解决方案。尤其是(可参见前面提到的 Propy 用例),当现实世界的所有权法遇到被盗或密钥丢失时,获胜的是现实世界。版权法以及塞斯·格林(Seth Green)被盗的 NFT 猩猩似乎也属于这种情况——被盗的 NFT 不太可能赋予你权利。但所有权能赋予你权利,但这与拥有不同。因此,Ape(Bored Ape Yacht Club)的“NFT化”并没有改善所有权的管理或可转让性,情况恰恰相反:反而让事情变糟,增加了又一层复杂性。
但是,统一现实世界与加密货币世界的“所有权”不仅增加了复杂性;即便在加密货币的“唯一性”(因此拥有“对事物的所有权”)也远未得到保证。
如果以太坊(再次)分叉,每个 NFT 都会被复制,并且可以在每个链上单独出售。当然,OpenSea 可能只认两个分支当中的一个,但其他平台可能会不同意。从纯技术(“代码既法律”)的角度来看,两个分叉应该是一样有效。 当然,克隆整个合约并植入相同的图像(或 URI)是可能的。有服务做这件事情,比如 CloneMyNFT.com(“哪怕你出售了原版,也可让你在钱包中保留 NFT 的副本”) 当然,也可以像 Candy 那样将 NFT 克隆到一个完全独立的区块链上——这个区块链运行在一个名为 Palm 的 DLT 上,它使用的是“权威证明(PoA)共识,网络验证器则由关键利益相关者运行”——换句话说,它是完全中心化的,如果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决定拿走你的 Ape NFT,或者因为大多数人失去兴趣而关闭整个区块链,那你的东西就消失了,你也没法取回它——除非你采取硬分叉。正如 Cointelegraph 所写那样:
就像在传统艺术市场一样,NFT 也可以通过 Mimics 来伪造。同样,就像传统艺术品市场一样,这一点要求用户负责追踪自己所购买物品的出处。识别漏洞就是基础设施要强化的地方。
那么,怎么改进呢?
说得更笼统一点,通过标记哪个 NFT 藏品的哈希是“真正的” BAYC(The Bored Ape Yacht Club,无聊猿游艇俱乐部),区块链的哪个分叉是“真正的” ETH 分叉,这些藏品甚至可以展示和交易——OpenSea 是真正的看门人和事实上的所有者。如果他们想让你收藏的那头猿消失,他们可以拔掉插头。再说一遍,你留下了一个可虚拟控制你的猿的中心化实例,所以除了增加了一个(非常昂贵的)间接层以外,NFT 几乎没有给现实世界带来任何东西。
所以我将把这一整类都排除在外,Candy & Dapper Labs 就是一般的 NFT 公司。 Pixura 值得一提的是“[ Pixura ] 帮助非技术用户创作、跟踪和交换 NFT”——因为我们确实需要让创建没有用的代币这个过程更容易些。
最终获胜者是……
Chainalysis 帮助政府追踪逃税、暗网市场以及 CSAM 提供者以及消费者。当然,你可以认为,要想发挥作用,Chainalysis 需要加密货币的帮忙,但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生态体系的范畴,延伸到了法律和税务执法领域。
它们还提供了自动阻止交易的机制:
使用 KYT (Know Your Traction,了解你的交易)检测高风险活动模式,并防止与 OFAC(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 制裁名单上确定的地址进行交易、冻结来自黑客或勒索软件的存款、筛选 ETH 账户等
这无疑很有讽刺意味:这份清单唯一在现实世界见效的区块链用例居然是这么一个应用,在加密货币“不可审查”和“匿名”的背景下,它可以对交易进行去匿名化和审查。
结束语
以前也有过被炒作过度的科技产品——比如云计算、机器学习、互联网等——那些产品往往是讲得好听,兑现不多。但起码最后还是做出了一些东西。但区块链技术却连这个都做不到。
当你从工程、隐私和法律的角度去审视那些用例时, “区块链就是未来”以及不那么冲的“除了加密货币以外区块链还有其他用例”的说法似乎总是靠不住。
区块链的倡导者花了 13 年的时间想让人们相信这些说法,难道他们就不能花一两个小时来寻找事实来支撑他们的说法吗?
鉴于有太多的投资者和公众为此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我认为软件工程社区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反击是不负责任的。作为这个社区的一员,我也觉得有些尴尬。
译者:boxi。
关键词: 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