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徐州市铜山区沿湖农场王倩家庭农场的地头上,一派繁忙的景象——撒肥机和无人机在绿意渐浓的田野里恣意“撒欢”,不大一会工夫,几百亩麦田的喷药便完工了。
驾驶撒肥机的是王倩家庭农场农场主杨茂峰,操控无人机的是另一个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陈贺。“我们两个家庭农场都属于沿湖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农机互相‘帮衬’,是常有的事。”陈贺笑着告诉记者。
沿湖农场是国家级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是徐州市铜山区重要的产粮区。前些年,通过流转土地,沿湖农场成立了80多家粮食产业家庭农场,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原先传统的种植方式,但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共同健康快速发展,又成为了一个新问题。
怎么办?去年,铜山区沿湖农场挂牌成立沿湖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
42家家庭农场率先加盟,并推选出沿湖农场种牛场场长周广同担任联盟“盟主”。
谈及变化,“盟主”周广同滔滔不绝:“沿湖农场有耕地面积2万余亩,前些年,流转土地大约1万多亩。剩余未流转的土地,大多属于流转意愿不强或思想有顾虑的村民。家庭农场联盟成立后,由联盟来和村民谈土地流转相关事宜,并且担保他们的土地租金。农场和村民之间多了一道沟通的桥梁,双方的利益,能够通过联盟层面,最大限度地予以保证。村民们的顾虑消除了,去年一年,沿湖农场就新流转土地面积四五千亩,流转土地总面积达到14000余亩,其中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内流转土地面积有10000多亩。”
而在杨茂峰看来,成立联盟带来的改变,他有更多的切身感受。
前年,杨茂峰种植山东的小麦品种,由于品质不佳,收成受损,“亩产仅1000斤左右,一亩地的收益不足百元。”
头年的受挫,让杨茂峰去年再种小麦时犯了难——选啥品种,心里没底,再者由于歉收,手里拿不出现钱购置种子。
关键时候,家庭农场联盟出面为杨茂峰解决了燃眉之急。把几家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百农”系列的农场联合起来,“盟主”周广同找到大华种业,寻求合作。
“因为联合起来,规模更大,也能够更好地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大华种业不仅同意合作,还允许我赊账购买种子,种子种下地好几个月,我们才补上欠款。这在过去是绝不可能的事。”杨茂峰感慨道。
去年,由于种植适合的优良品种,再加上和大华种业合作使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提升,杨茂峰打了“翻身仗”,“亩产超过1300斤,一亩地的收益也有大幅的提高”。
翻看去年的账本,杨茂峰经营的家庭农场的另一个增收来源来自于农机。
周广同告诉记者,去年沿湖粮食产业家庭农场联盟成立后,又紧接着成立了农机联盟,把各个家庭农场联盟的农机统管起来,农忙时统一调配,各个家庭农场不用发愁自家没有的农机需要去外地找,而且自己配置的农机,除了忙完自家的农活,还能“帮衬”别家农场,增加一笔新收入。
“我们这个家庭农场有4台大型农机,但是每年麦收时节,为了抢收,都需要雇农机帮忙。以前,大多雇外地农机,雇不雇得着,全凭运气,运气不好时,两三天都雇不上,心里着急也没办法。自从成立了农机联盟各家的农机统一调配后,基本不用愁雇不上农机了,联盟头天调度好后,第二天一早,收割机、打捆机之类的农机,就等在地头了。”杨茂峰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农机联盟的建立,也让自家大型农机的利用率更高了,“一年光农机的收入就能有七八万元”。
“建立家庭农场联盟,目前沿湖的探索处于试水阶段。联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联动,使种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土地产生的效益进一步提高,使全程机械化生产更加有序合理,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更多的方式,比如说以联盟的形式,发展实体经济,带动产业链的全面发展。”周广同说。
本报记者:胡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