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新闻中心报道组整合报道
春光明媚,正是春忙好时节。徐州沛县大屯街道的田间热闹非凡,原来是农技专家送技术到田头,进行精准指导,助力农业生产。记者跟随农技专家从羊舍来到田间地头,眼前是一片豆丹养殖基地,在他们的指导下,农户们正及时应对当前干旱天气,忙着灌溉。据农户介绍,豆丹俗称豆虫,是美味可口的高蛋白食品。
“这种毛豆只生叶不结果,豆虫靠啃食豆叶生长,毛豆越旺盛,豆虫越肥大。在毛豆种植过程中,要杜绝药物和化肥,这是我们的初次试种,其中技术要求很高,也多亏了这些农技专家的悉心指导。”豆丹养殖户张仕梅说。
春忙正当时
农技专家下田头
在徐州沛县晓花家庭农场的高标准羊舍里,只见两名农技专家穿好防护服,背上消毒药筒,正为羊舍进行全面消杀。同时,还不忘叮嘱农场主当前山羊防疫的注意事项。“春季是牲畜防疫工作的关键期,羊舍需保持卫生、多通风,还要加强除虫、杀菌。”大屯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高级兽医师郝大春说。农技专家送上的不仅是技术,还免费为该农场250只山羊送去了春季疫苗和除虫药物等牲畜防疫物资。
“豆丹的培育不仅重在‘养’,还要在‘种’上下功夫,今天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农户的豆丹养殖保驾护航,助农增收。”郝大春说。大屯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有11名农技人员,他们每天奔走在田间地头,对全街道10000亩瓜果蔬菜和25000亩小麦把脉问诊,为今年夏秋的丰收打下了基础。
当前,正值各类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徐州邳州市岔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走进田间地头,深入果蔬大棚,倾听种植户需求,把脉问诊,答疑解惑。
走进邳州马庄村种植户韩洪超的温室大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番茄秧上坠满了成串的番茄,红绿相间,十分喜人。然而,韩洪超却看着秧苗的分叉忧心忡忡。看到岔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宋佳兴来“巡棚”,韩洪超一把将他拽到了自己的棚里。
“这两天可愁死我了。你快帮我看看,像这种叉子长到多长掰掉为好?”“等长到二三公分的时候再掰掉,因为这时候,上部叶片叉子能制造养分,有利于果实生长。”随后,宋佳兴又仔细观察了樱桃番茄长势情况,叮嘱韩洪超要结合浇水,施用冲施肥,让秧苗长得更壮实。
近年来,马庄村大力扶持以果蔬为主的设施农业,让种植户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为了助力马庄村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岔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还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理念送上门,种植户发展种植业的底气更足了。韩洪超欣喜地说:“以前种大番茄需要疏果,今年是第一年种小番茄,虽说不需要疏果了,但是还有其他技术问题没弄明白。多亏技术员跟踪指导,不仅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小番茄的产量、质量也比预期要好。”
“因为去年冬季降水比较少,像这块地,苗情长势比较差。所以要结合浇水,适当施点氮肥或复合肥。”今年,岔河镇种植小麦5.5万亩,目前,小麦进入返青期。针对当前苗情特点,岔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点对点、面对面教学,解决群众田间管理中的技术难题;现场开“田头处方”,给出小麦早春管理技术意见,全力守护群众的“粮袋子”。
此外,岔河镇还推出农技“点餐”服务。种植户需要哪方面的技术,只要通过村干部联系,农技人员就会过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良种秧苗、防治虫害等服务。岔河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宋佳兴说:“我们包挂到村,通过广播会、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动员群众开展春季抗旱,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浇水施肥,抓好田间管理。”
依托大数据
智慧农业上云端
在徐州新沂市时集镇小魏庄开智水蜜桃连栋大棚实施基地,粉红的桃花竞相绽放。大棚的主人王开志走到一个电路装置前轻轻按了一下,轻钢龙骨制成的棚顶上,塑料薄膜缓缓卷起,他是在给大棚散热通风。
开窗通风、温度设定、浇灌施肥、喷洒农药……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在王开志布满老茧的手中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这是物联网技术。”王开志说。在他的介绍中,一连串的新词不断冒出:远程控制、半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架式稀植大冠栽培、智慧设施……
王开志玩的就是高科技、大投入。“这块大棚60亩,仅建大棚就投入240万元。”因为用了智慧设施,王开志种桃种得很“轻松”。每天到棚里转转,指导操作,查看长势,就是他一天的工作。
这“轻松”的背后,是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工作管理制度。桃树种植必须定点定位,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剪枝摘心、树形管理必须统一量化,这样才能通风光照均匀,结出最好最甜的桃子。有了“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精准指导,王开志的桃树亩产量也翻了一番。
“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大多靠经验、凭感觉,很少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新沂市农委主任魏联善说道。近年来,新沂市推动“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规模化生产基地的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种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就能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变得更加精细有效,使农民种田从“靠天吃饭”变成精准的“看数生产”。
走进棋盘镇农民马广进的切花菊种植基地,棚内菊苗生长正旺,每个品种前都挂上它们的品名。马广进介绍,这些鲜切花生产流程严格,一律按照“数据”进行,花卉生长状况每天通过手机上传至信息平台,何时浇水、施肥按照数据进行,每次浇水都细化成了一个个节点。
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隔壁的智慧农业系统物联网管控中心,记者看到,一个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通过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温室大棚可自动调节温、湿、光、二氧化碳等,进而给棚内的鲜花、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从而保证了产量和品质。
菜贱伤农、果贱伤农,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那么如何让农民在种子下地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一直是难题。
在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农民尤风通人在田头就把一筐筐蔬菜卖出去了。“这一季,听专家的话,种青莴苣,仅一个大棚纯利润就有1万多元。”尤风通一边数着钞票一边高兴地说。尤风通所说的“专家”,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农产品销售的大数据。
阿湖镇农民有种植莴苣的传统。今年初,又到莴苣种植季节,农民们不知种啥品种。驻村干部联系北方几个大型市场,分析它们统计的销售数据,发现白莴苣不如青莴苣好卖,便建议农民全种青莴苣。
“你还别说,真就灵了,一亩地多赚五千块钱,大数据的应用,让咱农民种地不再盲目。”阿湖镇练马村村民张金红说,种青莴苣,一季收入超万元。
目前,新沂市布局了近100个物联网控制点,广泛运用于水蜜桃、葡萄、花卉产业以及蔬菜产业这些种植业上,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