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晓薇
城市按下“慢行键”后,外出采访、直播、剪辑视频成了我的工作常态,这一切看起来似乎与疫情发生前并无不同,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提醒我“一定要戴好口罩、随身带着酒精湿巾。”每当这个时候,我才会反应过来,原来我去的都是大家眼中比较危险的地方。
最初几天,高速路口、农贸市场、超市是我们常去直播的地方。每次都有几十万观众在直播间与我们互动,我们也通过直播的形式将当下最真实的徐州展现在大家面前。
采访时,看着交通执法人员在烈日下坚守岗位、看着志愿者们挨家挨户地敲门登记信息、看着防疫人员被汗浸湿的衣背、看着社区工作人员为了方便工作自疫情开始便睡在办公室里……有时候不禁会想,作为一名记者,能把疫情期间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真实地记录着这座城市发生的点点滴滴,我觉得或许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想报名参加社区志愿者。”某天凌晨,手机突然接到了一通朋友的电话,她说,因为看到了报道中志愿者们的辛苦付出,她决定去社区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
那一刻,我觉得记者的工作不仅仅是记录,我制作的视频、发布的文字能够带给人力量的同时,还能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我感到莫大的光荣。
疫情期间,比起工作的辛苦,更多的时候,我总是会被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治愈。
做志愿者时,我主要负责挨家挨户敲门登记信息,看看每家每户是否所有人都进行了当日的核酸检测。有时才刚爬到三楼,就能听到四楼的居民把房门打开,告诉我们:“今天的核酸检测做过啦,你辛苦啦!”还记得有一次刚敲开门,屋内的老奶奶开口便说:“累坏了吧,快歇歇。”
好心市民给“大白”们送来早餐;热心市民自费为居民买菜;主动把家里的物资分享给需要的邻居……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白岩松曾说,相信用新闻的力量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很荣幸,我见证着这一切,也在记录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