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抢抓农事“黄金期”,“数字田野”播撒丰收希望

时间:2022-04-21 10:22:3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樊海涛

在江苏徐州铜山区汉王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戴口罩、查“两码”、量体温……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后,村民们便正式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农业种植技术。农技人员指着一棵秧苗,耐心地给大伙儿讲解着它的相关特性。

“当前,农业生产已进入春季管理的黄金期。我们到田间查看地温、气象条件及生长情况,积极跟进指导。”徐州汉王镇农业农村办公室技术员胡海艳介绍,该镇组成技术专班,及时跟进农业企业及农户,下地开展指导服务,解决了农户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瓶颈和疑惑。

农时不等人,技术送上门!汉王镇的做法,实际上是徐州在当前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多措并举发动群众抢抓农时,顺利推进春耕复产的一个缩影。

抓实田管

提高为农服务成效

一年之计在于春。徐州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推动任务落实。

“我们紧紧抓住一季度农业生产关键时节,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徐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负责人杨梅说,立足“早”、突出“实”,全市加强农机调配和气象服务,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组织市县镇三级技术指导组进田到户入棚,全面落实促弱转壮、防冻害、防渍害、防早衰“一促三防”措施,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全市小麦一二类苗占比93.8%,苗情达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大力推广高效、低用量、低风险农药产品和高效植保机械,精准施药、高效防治,因地施策、分类指导,“扬花”一块用药一块,实现亩亩防、块块防,力保丰产丰收。

徐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试金石”,强化基层基础,提高服务效能。该部门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挂镇进村开展技术指导,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46次,培训主体3万人次。注重抓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农田托管、股田制等服务模式,培育以农机作业为基础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服务对象拓展到普通农户,单一服务延伸到全程社会化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已提前落实水稻种植面积268 万亩、春夏播玉米 290万亩、大豆 55 万亩。首次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下达的年度复合种植15万亩任务,面积已全部落实。

“今年以来,徐州抓细抓实春季田管,调优调实种植结构,全面落实稳粮扩豆各项措施,全市农业生产整体呈现面积稳、结构优、技术到位率高、病虫草害轻的特点,为全年农业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杨梅介绍。

多措并举

保障农产品稳产保供

年初以来,徐州坚持把农产品稳产保供作为头等大事,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全力以赴保障人民群众“菜篮子”稳定。

稳定生产保供应。徐州突出叶菜和特色蔬菜生产,有序推进年内新建10个以上省级“菜篮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切实稳定全年蔬菜播种面积在610万亩、产量2000万吨左右。“近期,全市在田蔬菜面积保持在250万亩左右,每天蔬菜收获量达1万吨以上,生猪日出栏6000头、屠宰1600头左右。这为全市农产品供应,特别是抗疫期间的市场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杨梅介绍。

加强监测保应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王建中介绍,徐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该部门密切关注疫情对鲜活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及时启动农产品规模基地生产情况日调度,徐州市级成立7个工作组下沉指导,各县(市)区均建立应急保供专班和工作机制,在蔬菜主产地设立集中收购交易场所,确保地产农产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急保供作用。

同时,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农产品收购环节、运输环节等2个专项指导意见,对鲜活农产品实行闭环运输。组织供应基地、产销大户、各类经纪人与农批市场、商超、电商等建立直供联系,全力保障蔬菜等农副产品产得上、运得出、销得好。

下一步,徐州将进一步强化措施,科学管理,狠抓粮食产能建设不放松,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农业生产任务。

依托数据

助力智慧农业上云端

在徐州新沂市时集镇小魏庄开智水蜜桃连栋大棚实施基地,粉红的桃花竞相绽放。大棚的主人王开志走到一个电路装置前轻轻按了一下,轻钢龙骨制成的棚顶上,塑料薄膜缓缓卷起,他是在给大棚散热通风。

开窗通风、温度设定、浇灌施肥、喷洒农药……这一连串眼花缭乱的操作,在王开志布满老茧的手中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这是物联网技术。”王开志说。在他的介绍中,一连串的新词不断冒出:远程控制、半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架式稀植大冠栽培、智慧设施……王开志玩的就是高科技、大投入。“这块大棚60亩,仅建大棚就投入240万元。”因为用了智慧设施,王开志种桃种得很“轻松”。每天到棚里转转,指导操作,查看长势,就是他一天的工作。

这“轻松”的背后,是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工作管理制度。桃树种植必须定点定位,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剪枝摘心、树形管理必须统一量化,这样才能通风光照均匀,结出最好最甜的桃子。有了“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精准指导,王开志的桃树亩产量也翻了一番。

“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大多靠经验、凭感觉,很少建立在科学数据的基础上。”新沂市农委主任魏联善说道。近年来,新沂市推动“物联网+”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对规模化生产基地的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各种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就能让农民的生产活动变得更加精细有效,使农民种田从“靠天吃饭”变成精准的“看数生产”。

走进棋盘镇农民马广进的切花菊种植基地,棚内菊苗生长正旺,每个品种前都挂上它们的品名。马广进介绍,这些鲜切花生产流程严格,一律按照“数据”进行,花卉生长状况每天通过手机上传至信息平台,何时浇水、施肥按照数据进行,每次浇水都细化成了一个个节点。

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温室大棚隔壁的智慧农业系统物联网管控中心,记者看到,一个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大棚内的各项环境数据。通过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温室大棚可自动调节温、湿、光、二氧化碳等,进而给棚内的鲜花、蔬菜创造了一个最适宜生长的环境,从而保证了产量和品质。

菜贱伤农、果贱伤农,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那么如何让农民在种子下地前就做到“心中有数”,一直是难题。在新沂市阿湖镇练马村,农民尤风通人在田头就把一筐筐蔬菜卖出去了。“这一季,听专家的话,种青莴苣,仅一个大棚纯利润就有1万多元。”尤风通一边数着钞票一边高兴地说。尤风通所说的“专家”,不是具体哪个人,而是农产品销售的大数据。

阿湖镇农民有种植莴苣的传统。今年初,又到莴苣种植季节,农民们不知种啥品种。驻村干部联系北方几个大型市场,分析它们统计的销售数据,发现白莴苣不如青莴苣好卖,便建议农民全种青莴苣。“你还别说,真就灵了,一亩地多赚五千块钱,大数据的应用,让咱农民种地不再盲目。”阿湖镇练马村村民张金红说,种青莴苣,一季收入超万元。

目前,新沂布局了近100个物联网控制点,广泛运用于水蜜桃、葡萄、花卉产业以及蔬菜产业这些种植业上,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大数据思维”,实现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的变革。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智慧农业 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