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提到阅读,人们就会想到书店和书籍。书店塑造了城市风格,而居民阅读率,显示阅读的浓度,也是城市的高度。阅读的价值,暗藏在历史长河中,并且决定着城市进程的轨迹。
阅读的浓度,也是人的高度。一个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活生生的人的集合体。按某位学者的说法,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城市当然也是如此。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阅读需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一个人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阅读,而不是生存上,那么意味着他在实现更高层次的满足。反过来,这也印证城市已经处在一个更高层次的阶段。
阅读的浓度,也是文化的高度。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可以从言谈举止上看出来;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可以从居民阅读率上看出来。做有文化的城市,与做有文化的人,是一样的逻辑。阅读,是对文化的阅读。比如,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必然要在书本上承载,在阅读中流传。同时,城市也需要阅读的文化。文化有很多种,而阅读的文化尤其珍贵。阅读的文化,应该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重要内涵。
阅读的浓度,也是发展的高度。无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国家,越来越重视软实力。阅读作为一种文化,就是一种软实力。这不仅是说书店经济、阅读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含量,更重要的是,一种建立在书籍和阅读之上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与此同时,阅读不仅是一种软实力,更是一种硬实力。阅读浓度的提高,背后其实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一种产业结构的转换。阅读时间,是一种休闲,也是一种充电。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越强的城市,越有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也越需要市民更多的充电。
阅读的浓度,还是创新的高度。在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创新的能力决定城市的前程。问题是,城市的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这个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家,是以色列。就是这个800多万人口的国家,居然有1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名副其实的创新国度。从爱因斯坦到扎克伯格,都是对阅读着迷的人。经济学家周其仁总结创新的经验,就是需要有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书店,就是这样一种场所;阅读,就是这样一种途径。当书店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当阅读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城市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有了新的高度。这是文化的高度,也是发展的高度,更是创新的高度,而最终是城市崛起的高度。
读书是一件辛苦事,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无论什么时候,唯有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启迪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阅读。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而应把关注点聚焦在阅读的深度和厚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沉潜阅读持续丰盈自我的精神世界,恰恰是世界读书日之于我们的启示。把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当成“读书日”,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技术怎么进步、介质怎样变迁,我们的生活,因为阅读,充满阳光。我们的城市,因为阅读,提升高度。(辛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