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中产”价值观,更多自我成长、商业技能干货分享,欢迎订阅“青城花开”公众号。)
作者介绍 | 李岳:高瓴资本消费行业研究负责人,2011年加入高瓴资本。
第 10 篇精彩好文:5833字 | 15分钟
一、高瓴的投资方法论
投资的四重维度,当然这是基于纯粹基本面的价值投资。
1、信息点的收集
比如说跟公司、行业相关的有100个点,我们要把这100个点做一个收集。
但这个东西其实是跟我们能不能做好投资这件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基础。
2、变化
它其实是一个发现主要矛盾的过程。
比如影响这个公司可能有100个点,但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可能就是一两个点,这一两个点就是主要矛盾。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其他方面可以并不是太强,工作能力也不强,但是这个人特别仗义,这个人在做朋友这件事情上,主要矛盾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这个事情的难点在于:随着时空的变化,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迁移。
比如这个人从朋友现在变成同事了,你对他的要求可能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是辩证法的另外一面,是我们要寻找变化中的不变。
比如说人到底能不能同一次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讲也不能,因为所谓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们还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解,只有时空环境下的最优解。所以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寻找最优解的过程。
3、市场
经常大家讲估值是艺术,基本面是科学。基本面不好也不一定会跌,但市场决定了我们的买点。
4、时间分配和资本的分配
为什么我们把它提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
做投资这件事情,为什么大家会长期拉开这么大的差别?
基本上所有的价值型投资者肯定都有两手茅台,但是为什么你跑不赢茅台?
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你到底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有效的地方?花在真正的好生意,真正的结构性变化上。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拉开长期差距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我们经常用一个物理学定律来总结这四重维度,叫做超弦理论。
大家都知道,电影里面也会讲:这个世界是有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我们生活的是个三维世界。
在这里面最重要的有两条法则:
第一个是低维生物无法理解高维生物。今天我们作为三维生物是很难理解四维生物是怎么去生存的。
第二个是所有的低维都是高维的投影,三维的投影就是两维世界就是平面,平面的投影就是一个点,就是一维世界。
所以投资也是一样的,大部分人把投资理解成一个很低维的东西,但实际是非常复杂的,等会讲到我们的框架,大家可能有一些感受。
最后对这个体系做一个总结,可能比较虚,但确实也是在驱动我们自己:
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不可知的,所以你任何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完美的思考都是危险的。但是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简单和单一的。
所以我们要追求包括量化,但又需要比较强的感性认识。
二、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
我们这里一个经典的提法,叫做生意、环境、人的框架。
这个框架我们也一直在演进,试图可以套用任何一个公司或者生意。
1、生意
“生意”意味着一定的普适性的,很多生意都有它的宿命。
我这里面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两个双胞胎什么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人进入了金融行业,一个人去工地搬砖了。工地的这个人非常的努力,他的时效可能是别人的5倍,但是它作为一个回报率来说却不太乐观。
如果他想向老板要6份工人的钱,老板肯定会把他炒掉,请5个人来把替代他。但是如果进了金融行业,即使是一个非常不优秀的人,但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远远比搬砖的要好。
这个想说明什么问题?在生意的宿命里面,其实很多东西是被注定的。
2、环境
环境怎么影响投资呢?
生意是有普适应的,美国人要喝东西,中国人也要喝东西,美国人要吃,中国人也要吃,这是空间维度。
时间维度就是中国人今天饿了得吃,100年前人还是得吃。但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这里面不用太多举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中美、古今消费习惯的不同。
环境会扭曲生意的表现的形态,但是,同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创造巨大的阿尔法。因为你必须要甄别一件事情,这个生意它到底赚的是生意的钱还是环境的钱?
其实你回头想,很多行业和人其实赚的都是环境的钱,并不是赚的生意的钱,更不是人和组织能力的钱。
这种状态也是可以赌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点要跟着转移才行。
3、人和组织
历史上我们会认为:生意的属性是大于人和组织的能力的,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私有化百丽的时候,其实是这样子的。
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太好的生意,它其实是原形毕露的。即使像盛总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也无法扭转这个格局。
但是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观点,认为这个事情变得更立体了。
生意、环境、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
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大家的进步都非常的,你想找到像10年前那样,又是好生意,环境又很好,组织又非常牛的,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
一般都是烂生意好人;或者好生意烂人。
你需要找到这里面的权重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三四年前开始投一些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生意,我们认为牛逼的人和组织反过来会改变生意的属性,所以它又是个辩证统一体。
三、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意?
1、几个基本的法则
1)、时间是不是你的朋友?
很多行业其实想想时间并不是很长,你必须要在某一刻之前要做到怎么样,我们讲叫拼缝,它必须要在某一天之前赶紧上市。
这个肯定不是我们的标准,即便是在我们的一级投资里面,这也一定不是我们的标准。
2)、是不是在越差的环境里面变得越强?
这一点我觉得是跟growth型(一般叫做增长型)价值投资的区别。
但我们对行业突然放缓大幅放缓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等会举到一些案例,很多都是在行业大幅放缓的时候我们去投了。
比如我们去年控股格力这件事情,当时很多人也问我,说房地产周期、库存周期都非常差,觉得这个不应该投。但事实上,行业的需求波动是很难去预测的,比如说谁能预测到出这么大的疫情。
只有供给端,或者说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行业的门槛,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而我们发现最牛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每一次行业变得更差的时候,它的份额、利润值都是大幅上升的。
当下一次曙光来临的时候,它也是复苏最快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逆向投资就会启动了。
3)、规模是不是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很多生意随着规模的增长,它只是变得更大了,而不是变得更强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生意的角度单一维度来看,像餐饮、教培行业都不是什么好生意。
我们历史上从来不投餐饮,这里面有大的问题就是:随着你规模增长之后,你只是变得更大,并没有变得更强。你面临的管人的复杂的程度,方差扩大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当一家餐饮店扩到1000家店的时候,它到来到底带来了什么优势?
它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其实是来自于单店的成本,比如说门店的租金,人员的成本。你跟你隔壁的那家单体店竞争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优势。
你指望说1000家店说能采购上产生的一些优势,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因为中国的餐菜和肉的供应链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所谓的集采并不一定比人家去菜市场买会更便宜。
包括教培的行业,为什么历史上也是这样子的?
是因为教培的服务及产品,品牌是由口碑来建立的,口碑是由最差的老师来决定的,所以大部分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张,口碑是越来越差。
但是这件事情又是辩证的另外一面,为什么我们后来又会投了海底捞?
我们认为:如果所有人的值都很低,都只能搞三家店,但是有人突破了瓶颈的话,就会一览众山小。
所以你可以看到海底捞将近2000亿的市值,(我们就说偏服务类的,不跟肯德基这种标准产品比),第二名100亿都不到。
4)、技术的进步,对你是好事还是坏事?
传统的消费品领域,通过渠道的优势,你能控制几百几千个店。
但是有了天猫淘宝之后,消费者就变成了自我决策,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干扰。
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其实只有四五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得更高了,其他的行业全部都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比如说百丽的案例就很经典。当年我们先做多这家公司,从12年开始又做空这家公司,最后在底部又把它给私有化了,这里面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
当时我们看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过程当中,鞋和服装这种生意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离散。
为什么是这样子?
因为服装和鞋最大的特点是:
第一个是大家对品牌不会有什么忠诚度的,“大家”是款式驱动的;
第二个是天生互斥,就是说我今天不愿意跟我昨天穿的衣服一样,也不愿意跟我的同事穿一样的衣服。
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传统做服装公司的宿命都很差,就是因为它天生互斥。
在原来的百货模式下,它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垄断的优势,这种优势让它变得很集中。但是一旦到了线上,到了自我决策的时候,这个就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
有几个行业会变得非常的集中,比如说像白酒、运动、超高端的化妆品,但是低端的化妆品其实是变得更加的离散了。
所以技术的进步,它会把很多东西会给显露出来:这个生意到底赚的是环境的钱?还是你的生意属性天生就非常的厉害?
线上化的过程中白酒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集中?
比如说我要买个2000块钱的酒,我还需要教育我要买什么牌子吗?我只是要在保证真货的情况下买到最便宜的茅台。
当理解这一点的时候,你知道什么酒仙网这些故事是不成立的。
因为作为一个垂直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或者更低的流量成本,所以最后一定是大平台把你给吃掉,综合型的平台把垂直型的平台吃掉。
以上都是我们判断好生意的标准.
四、人和组织
我们要投好的企业家,有洞见力的企业家,有远见的企业家,我相信这是大家的共识。
但是这里面仍然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我们认为企业家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突破行业的瓶颈?
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去投海底捞?明明这个行业不是好生意,它有各种管理上的瓶颈,但是如果有人有效地突破了它,它就一览众山小了。
所以海底捞市值约2000亿,第二大的餐饮公司连100亿市值都没有。
突破瓶颈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给一个巨大的溢价。
第二个是,很多公司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从一个单产品型的公司变成一个平台型的公司?
我们认为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当你组织的架构不够清晰、有效的时候,大的事业部会把小的事业部的资源全部吸走。
我们当年投资百丽也面临着这个问题,百丽后来收购了很多品牌,这些收购的品牌都没做起来。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点是:一个销售能力或渠道能力很强的公司,它会把很多东西给同化掉的。
任何公司都有两个重要部门:一个是产品部门,一个是需求部门。
需求部门:它接近消费者,它永远要卖好卖的东西。它不要太多的花样,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主。
产品部门:也就是设计师们,他们往往天马行空。
那么核心的一点是:到底是谁掌握了资源?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当消费者发生转移的时候,公司没有跟上这个时代。
为什么没跟上?
我认为核心是:组织内部掌握资源的人是在销售端,而这些销售端的人不思进取,都是一些当年打打过胜仗的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并没有改变组织形态,来适应市场。
我们认为当一个公司突破了自身的瓶颈之后,如何把单事业部的公司变成一个平台级的公司?核心的一点是:能不能把个人能力变成组织能力?能不能把事业部能力变成集团能力?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话,我认为在所有的领域都适用。
我们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组织:一种叫control型组织,就是控制型组织。另一种叫context型组织,就是内容型组织。
控制性组织:
它的逻辑是自上而下的,跟创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当它在跨越新的一些领域的时候,它能够调动大量的资源。
坏处是因为它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所以自下而上的创新力不够。
如果它不能形成中台和中后台能力的话,那么它在扩张性上会遇到领导人天生的能力瓶颈。
内容型组织:
它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生长型的组织,内部可能有赛马机制。
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它在每个地方都能够全面开花,这是互联网里面最经典的两个案例。
这两种组织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也都会有自己的问题。
所以面对不同的产品线,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我们认为这里面要关注的点是不一样的。
回到投资的话题,最近大家都会问到一个问题:现阶段哪些公司是真正的好生意?
茅台其实大家都懂了,但是估值也这么高了,怎么继续获得阿尔法?
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对高质量生意的看法,其实我不认为大家是真正理解了,大家只是在追求增长。
第二个问题是在很多的领域里面,环境之上的到底是生意重要,环境重要还是人重要?
那么我们认为很多领域里面人和组织的价值,在未来的5~10年会变得更加的重要,原因是我认为它会穿透周期。
穿透周期是什么意思?
随着信息的对称,被低估的公司会越来越少。
大家慢慢形成了共识:净资产以下的公司很多,但就是没人买,因为这个东西没有未来,大家怎么愿意付费?
但是如果你去投的是一个很牛的组织的话,你会发现他可以看到3~5步棋之后。
今天如果这家公司是值100块钱,市场给了130元,短期看是有点被高估的。但是如果这公司5年后市值1000块钱的,那今天的130块钱就是被低估了。
但是什么样的公司才具有这种穿透组织的能力?
这不光是对生意和环境的研究,同时要对企业家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最后回到我们的模型本身,在未来的环境,到底是生意重要,还是环境重要,或是人和组织更重要?
我们的体系也是一个不停的演进和迭代的过程。
回到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不可知的,任何以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完美的思考都危险的。
但是我们认为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单一的,它是辩证法的两面。
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方法本身是可以被演进的,但是关键是不是能够保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一个状态。
二级市场的演进速度是很快的,十几年前,只要能把PE算清楚,就能赚钱,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以前大家都不知道白酒是好生意,但现在大家也都有理解了。
所以核心并不是方法本身,而是你对方法论本身的迭代和演进。
最后最主要的逻辑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比较好的一个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把书读厚,这就是我们说的信息点的收集,最基础的状态;
第二、把书读薄,这其实是要找到主要矛盾的一个过程。
第三、把书合起来扔到一边去,写下三句话。
这个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它是对整个世界观重新塑造的过程。
所以我认为要保持这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我们的体系才会不停的演进和迭代,才能够保持未来持续的竞争力。
—END—
关键词: 高瓴资本什么样的生意才值得投资 高瓴资本